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提升学生思政工作质量需要系统思维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加之社会利益关系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大学生个性化特征凸显,而由于内外部形势的复杂性、工作对象的复变性、工作主体的复合性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静态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应用,抑制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一方面,静态思维导致教育方法滞后,育人针对性不足。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和观点不断涌现,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与生涯规划呈现多元化特征,且不同专业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使得传统灌输式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力、引领力和服务力。另一方面,线性思维导致理论实践脱节,育人前瞻性不足。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并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交叉性、社会性。线性思维下,思政课与专业课彼此割裂,校内与校外互动不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同质化素质评价体系相冲突,弱化了学生探索创新的内在动力。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系统思维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能够根据系统结构、要素,以及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动力来源,在协同机制、迭代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推进系统发展演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是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系统性工程。新时代背景下,系统思维为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提供了理论视角。

基于系统思维,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思想政治育人规律,着眼育人机制、育人方法、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路径,促进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着力三全育人,完善“协同—赋能”的育人机制。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化思想价值引领离不开各行为主体的互动,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不同主体要素间的耦合效应赋能高校学生思想认知提升。“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家校联动、校内校外互动,探索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选树先进典型,强化社会价值认同,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课程优化、实践平台搭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基层社区等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广阔舞台;家庭应充分发挥启蒙作用,讲好“人生第一课”,依托多方育人合力,努力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与高尚职业道德、扎实专业基础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新人。

优化思政内容,采用“融入—浸润”的育人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优化思政内容,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先进性、创新性。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过程中,高校应着眼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点,采用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同时,建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思想政治之“盐”融入课堂教学之“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智慧、获得启迪,提高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免疫力,厚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坚持知行合一,构建“认知—实践”的育人模式。在反馈机制作用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系统的发展和价值“涌现”。同质化、单一化、指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五育”失衡,制约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持知行合一、五育并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差异化、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科研创新,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作用下,高校应着重探索增强学生专业认知与专业技能的“双螺旋模式”,形成思政赋能、认知提升、投身实践、价值创造的工作闭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主体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助力学生实现由价值认同、价值实践到价值创造的跃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评价体系为指引,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业投入度、专业认可度、职业目标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科学理念,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建设。

(刘政伟、凤启龙,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