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上海发布的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8条措施提出,要结合上海实际,从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和加强组织实施等。同时,强调要加强基层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各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能级
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心里亮了起来,依托社区而搭建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有着扎根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我在这里,你有困难,就来找我”,我们是公益的、专业的、可靠的。
说起就业援助员的工作,大家心里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平时收集一些岗位信息,到时候给人推荐。但其实就业援助不仅仅是推荐工作。
每一位来我们这寻求就业援助的失业人员,他们的处境各不相同,他们的诉求也都不一样:有的人5年时间里做过8份全职、3份兼职,但目前在家灵活就业;有的人35岁突然失去工作,遍投简历、石沉大海,焦虑写在脸上;有的人马上就要从学校毕业,却还未落实工作,所学专业找不到工作去向。
同时,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我们身边的居民,其中也有不少在弄堂里看着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们都和居委工作人员相熟。
当下社会关系的“原子化”十分深刻,年轻人愿意和居委保持联系的已经很少了,就业援助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耐心详细地了解他们的求职经历是个非常有必要的环节。
就业援助从“心”出发
说起当下年轻人的就业难,我不同意社会上的某些声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所以小年轻都不愿意去工作了”,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从我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位失业人员,自大学毕业后换过两份工作,来我们这寻求援助的时候已经失业半年,这半年来她通过朋友寻找各种就业机会,都不尽人意,朋友们也都劝她:“没关系,反正你家境好,不用急着工作。”实际上,这些话反而让她更焦虑了。
“不管家境怎么样,人要有正常的工作社交,才能与社会建立起更深的联系。”我后来又了解了一下这位求助者上一份工作的辞职理由:工作压力太大,加之和领导产生矛盾,她觉得无法承受就自己辞职了,本以为可以很快就能再找一份工作,没想到拖到了现在。
像这种情况就需要先想办法开导她的求职焦虑,调整她的求职心态,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她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再介绍工作,如果只是推荐岗位,我的工作看起来是完成了,但她以后还会陷入就业再失业的循环中,那这样的帮扶肯定不算成功。
就业援助员能做的并不在于左右援助对象的想法,而是在理解他们的前提下适当给出建议和引导,让他们自发改变,而这需要一个过程。经过2个多月的持续努力之后,她后来通过我们推荐成功入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