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沙特政府已将中文定为中学的必修科目。新学年,沙特所有中学生会在每周两节的课堂之上感受汉语的魅力。
事实上,沙特的“汉语热”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中文便已纳入到沙特中小学和大学的课程。4年过去,最早学习汉语的沙特学生成果如何?她们的命运因为这门古老而复杂的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变化?阿拉伯学生跟随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老师学习,师生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今天的凤凰聚焦,让我们走进世界最大的女子大学:沙特努拉公主大学,一探究竟。
1
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努拉公主大学占地800万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女子高等学府。大学的校舍之间由轻轨联结,校园内少有行人的踪影。
邵杨是努拉公主大学的第一批中国教师,已经在大学教授中文两年时间。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与沙特努拉公主大学合作成立商务汉语专科项目,选拔教师派驻利雅得。尽管不会阿拉伯语,但有着16年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沙特努拉公主大学汉语教师邵杨还是入选。
沙特努拉公主大学汉语教师 邵杨:
“如果我能有机会到这里来待两年,看一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对我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很有意思的经历,所以我就报名了。”
自称为坚强的女博士,沙特努拉公主大学汉语教师邵杨很快习惯了中东香料的风味,适应了热带沙漠气候近50摄氏度的高温,对她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展开中文教学。
沙特努拉公主大学汉语教师 邵杨:
“我是一个野蛮生长的人,到哪儿都能很快适应。”
作为项目的开荒牛,邵杨一周最多时有26课时。比起疲惫,阿拉伯课堂上学生的散漫曾让邵杨感受到“文化休克”。学生可以以“我很累”为理由请假,在开学的第一周甚至没有几个人来上课。直到一年之后,学生彻底认可了她。
那丹是邵老师商务汉语专科项目的得意门生,也是班上唯一通过新汉语水平考试三级的学生。最近她已经结束两年的全部课程,准备毕业考试。校园之外,这对师生更似朋友。
2
沙特提出“2030愿景”之后,适龄女性就业率已从2017年的17%提升至2022年的37%。中文技能更成为女性进入职场,增加竞争力的法宝。
和班上绝大部分未婚的同学不同,那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2018年沙特正式解除女性开车禁令之后,那丹除了照顾子女起居之外,还要接送子女上下学。
在家人的支持下,那丹将中文学习坚持下来,她还用汉字写下这段经历,去信给一位远道而来的国家元首。
2022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同一时间,他也覆信给100多位分享自己中文学习收获与感悟的沙特青年,这就包括那丹。
2021年,在沙特开展经贸合作的中资企业已达到150家,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贸易航运、通讯服务、工业投资和园区建设,并开始向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延伸。这些企业的进驻为沙特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沙特努拉公主大学学生 那丹:
“我曾经参加过很多招聘面试,其中包括一家中国的物流公司、一家电力、能源公司、一家通信公司,还有一家中国的银行,我希望未来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在那丹完成毕业考试之后,邵老师即将离开沙特,回到中国。面对6600km的距离和5个小时的时差,那丹却不打算和邵老师告别。
第二天,那丹即将迎来两年汉语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场考试,她会以怎样的成绩结束学业?
3
清晨5:30,以拥堵著称的利雅得仍畅通无阻。当整座城市还在沈睡之时,那丹和大儿子及女儿已经从家出发,开始一天的行程。
沙特努拉公主大学汉语教师 邵杨:
“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考试,考完试之后我们就说再见了。所以我让他们写一写学习汉语的感受,这两年汉语让你知道了哪些?汉语跟阿拉伯语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这是我对他们的一种告别。”
白佳音是努拉公主大学商务汉语项目的毕业生,毕业之后,邵老师介绍她来到宁夏人马永亮创办的一家汉语培训学校工作。
2019年2月,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到访中国之后决定将中文纳入沙特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去年,沙特教育部已在4所高校、700多所中学开设中文课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中东所所长牛新春:
“海湾国家看到中国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是他们最大的石油出口地,未来会进一步增加。现在他们在工业产品的进口上,中国已经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后肯定会进一步的增强。所以经济交往,包括文化交往,政治交往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学中文是必然的选择。”
在沙特刮起前所未有的汉语热之后,马永亮在去年开办了这家中文教育机构,专注研发适配沙特本土的中文教材,同时提供中文补习服务。他需要一位既懂汉语又了解沙特中文教学环境的员工。
沙特中文培训学校创始人 马永亮:
“在努拉公主大学教学的邵杨老师,推荐了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白佳音。面试之后,我发现除了中文,她对中国文化也非常了解。”
4
“利雅得季”是沙特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典,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沙特和外国的游客。这也是沙特《2030愿景》中开放娱乐、旅游产业的成果之一。2022年利雅得季的主活动区搭建了不同国家主题风情区,其中就包含中国区。
在沙特王储穆罕默德的改革之下,女性已经可以自行开办企业,申请工作、接受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毋需取得丈夫或男性亲属的同意。沙特市面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为女性专门开办的健身房,让女性自由运动成为可能。尽管女权不断得到解放,在公共场所佩戴头巾与面纱仍是多数沙特女性严格遵守的习俗。
沙特中文培训学校员工 白佳音:
“刚来公司工作的时候,不能接受把面纱摘下来,因为在沙特绝大多数女性是戴着面纱的,但是我来这后,习惯了这个工作环境,我知道中国女孩子在工作时是不用戴面纱的,我尊重中国文化,中国也尊重沙特本土文化,熟悉了周围的人后,公司就像家一样,回家就可以把面纱摘下来。”
白佳音的阿拉伯语名叫巴莎伊尔,意为“好消息”。巴沙伊尔对应“白”,好消息对应“佳音”,白佳音这个中文名是邵老师相识之初就送出的祝福。
在《2030愿景》中,沙特明确提出要成为一个包容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其核心,温和是其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唐志超:
“2030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改革,经济的改革需要社会文化的改革来配套,如果社会上没有很好的、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难以发展。”
沙特努拉公主大学汉语教师 邵杨:
“成就感有两个方面,一个在课堂上,当我教会了学生一个知识点,我会非常激动,我的学生也会非常激动,那个感觉是非常好的;还有当我看到他们毕业走上社会,他们能够用我教他们的东西在社会上谋生,找到他们合适的位置,我会获得极大的快乐。”
邵杨,那丹,白佳音,这些都是沙漠之花的名字,因为中文学习,她们相识结缘,更在沙特的荒滩之上顽强绽放。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截至去年6月,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巨大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国崛起,日渐增长的文化影响力,更是奇妙缘份之下一段段被重新书写的命运。
制作人:钟金梅
主编:王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