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
顾亚奇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0日第20版)
图为文化节目2023年《开学第一课》海报。
2008年,《开学第一课》首次与观众见面,15年来陪伴和见证一届届学生成长,成为他们难忘的集体记忆,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邀请文化、科技、生态、航天等领域的时代奋斗者,以“我”的视角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描摹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
《开学第一课》选择在9月开学之际播出,具有较强的仪式感。无论是演播室还是户外实景课堂,场景布置、课程设置、学生参与、专家讲解全都围绕“上学”话题展开。从节目开场“开学啦”到主持人化身老师,语态转化与身份设定强化“课”的特点,为观众营造“立德树人”的生动场景。
《开学第一课》以鲜明主题关注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并按照课堂“知识点”的方式巧妙编排。2023年《开学第一课》内容涉及文化传承、文明探源、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国防航天等方面。从皓首穷经的学者到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从抗美援朝老兵到扎根田野的新农人,从宇宙考古的天文学家到守护自然的生物学家,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千千万万个“我”中的一员,也是这一堂思政课的“老师”。主流价值传播寓于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授之中,趣味十足,干货满满。
媒体“课堂”对内容呈现方面有更高要求,节目内容要让观众真正有所收获。2023年《开学第一课》选取多个典型人物事迹,将叙事与传情融为一体,讲好故事的同时充分释放情感能量。为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拉索”,科研人员野外寻址,风餐露宿,曾遭遇狼群,克服缺氧及零下35摄氏度低温;飞行员张威驾驶“歼—20”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当讲到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时,他一度哽咽,在场观众也不禁潸然泪下。这些故事的讲述只有短短三五分钟,却充分体现出时代奋斗者的热忱、执着、奉献与赤诚,折射出个人事业与家国命运的休戚与共、紧密相连。
节目将“传承与发展”理念贯穿全片,人、事、情、思相互交织。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古今对话,还是科技进步的迭代升级,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演进。节目解读名画《清明上河图》场景人物,拿着餐盒和筷子的古代“外卖”小哥,租牛车“打的”的出行方式,让观众对古人的生活拥有了更具象、更有趣的理解。“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则以高精度的数字化,让散落海外或难以公开展览的传世佳作展示在公众面前。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第三具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再次验证中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2023年《开学第一课》让观众走进中华历史时空,寻找“我们是谁”“何以中国”的清晰回答。
节目还着重呈现一代又一代奋斗者如何接续奋斗、创新发展。扎根农村64年、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的赵亚夫迎来返乡创业的“80后新农人”;武夷山国家公园里人文景观与繁盛物种相映成趣,生态茶园示范区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当代实践。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时代洪流奔涌向前,他们传承的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开学第一课》在媒介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用真实鲜活的故事连接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期待莘莘学子青春有为、不负韶华,用优异成绩交出自己的人生答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