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张照片,让我深感震撼。
这张照片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学历,跨越了祖孙三代,形成了中国精英家庭教育的生动写照。
祖父母那一代,姥姥和姥爷分别毕业于清华和燕京大学,而爷爷和奶奶则是浙江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毕业生。在当时,他们是绝对的精英,因为在那个时代,能够进入大学的人都属于社会的精英,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第二代同样杰出,其中一个家庭成员进入了清华,另一个则走出国门,前往哈佛深造。
特别是妈妈,她进入了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这使得家族的学历传统得以更上一层楼。她仿佛要突破阶层天花板,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跃升。
然而,到了她这一代,家族的学历仍然保持着高水平,但并没有出现更多的哈佛毕业生。家族的传统似乎守住了高知识家庭的底线,依然有着清华、北大和人大的身影。
现在,问题来了:下一代是否能够保持这一传统,再次冲破阶层天花板,这将取决于她和她的伴侣对子女的教育成果。
因此,这张照片的重点不仅仅是展示了三代文化精英的传承,还提出了历史性使命,即下一代是否能够延续祖辈的辉煌。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然而,现实与这张照片一样,难以预测。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亲生父母的名校学历已经成为了几乎无法企及的标杆。
并不是这一代的孩子不够优秀,相反,他们可能因为太优秀而面临着极高的竞争。在当今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即使是国内的前30所985高校,也变得非常难以进入。
这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面对各种挑战,层层突围,他们需要拼智商、拼勤奋,甚至拼家庭资源。他们不能在任何环节掉队,只有最终能够进入一线城市的985高校,选择理想的专业,才算是成功。
我有一对同学,他们都毕业于中国一流的大学,拥有硕士学位,都是学术高材生。他们的孩子也表现出色,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名校的实验班。然而,即使是这样优秀的家庭,他们也不敢奢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他们曾经就读的那所大学。
今年,他们的孩子参加了高考,取得了超过650分的成绩。虽然这个分数在全北京的4万多名考生中排名在前7??已经是顶尖水平,但仍然不足以进入他们曾就读的大学。
今年,进入这所大学的最后一名学生,需要获得672分,这意味着要进入前1000名,占据总考生人数的前2p?这个情况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压力,以及如何在这个环境中找到平衡。
最终,他们的孩子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这对全家都是一件非常令人满意的事情。事实上,这所大学一直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的孩子表现出色,考上这所学校也是理所应当的。
虽然这所学校可能不如他们父母毕业的学府,但在过去十几年里,他们的孩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全家人也一起支持着他。他们的孩子的努力程度和付出显然超过了他们父母那一代人。
如今,即使是那些毕业于名校的父母,也需要适度地降低期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比他们差,而是因为这一代的孩子没有那么幸运,不能像他们的父母那一代那样轻松地考上重点大学。
对于他们父母的那一代人来说,70后和80后,他们确实赶上了一个相对好的时代,尽管他们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当他们参加高考的时候,教育竞争远没有今天激烈,许多人甚至直到初中或高中才开始认真学习,最终通过努力,考入了一流大学。
其中,朵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上的是一所普通的区重点高中,而不是像四中或实验这样的顶尖学府。而且他在学业上并不特别用功,成绩也只是中规中矩,因此能够考上一本大学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他的家庭也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去读大专的计划。
然而,在高三的时候,朵爸似乎突然受到了一股奇怪的动力,开始努力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了全校第5名的成绩。如此一来,他不可思议地进入了985高校。
因此,他总是认为,他的女儿不需要额外的补习,等到高中再努力也来得及,仿佛她会像他那个年代一样成功。
然而,他的伴侣提醒他,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女儿的竞争对手和他那个时代的同学不可同日而语。他不能用自己来衡量女儿的潜力,因为女儿可能比他更聪明、更勤奋、更出色,但依然不一定能考上他那个年代的学校,因为他最大的优势她没有。
在我小时候,大多数家庭都没有过多注重学业,父母也不过分地干预。当时,即使能够给孩子检查作业的家长也被视为很不寻常的。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楼上住着一家,父亲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陪着他们三年级的女儿学英语。当时,这种家长已经被认为是非常有智慧的。然而,如今的教育环境完全不同,家长们不惜成本地培养孩子,全面加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各方面的训练。
现在,学习不再只依赖于孩子的天赋和勤奋,而是家庭整体实力的集体协作。教育已经演变成了家庭的团队协作,需要家庭资源的整合和规划,以满足孩子的优势和家庭需求。
举个例子,朵妈的朋友圈中有一个小学生,他的母亲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全程辅导儿子的学习。每天,她会陪孩子上课,记录笔记,每晚都帮助孩子做作业。有时,即使孩子已经入睡,她还在研究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深夜时分还在在线社交群里请教数学问题。在五年级时,她成功将孩子送入了培训机构。
然后,当我们再次聊天时,我们都以为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孩子不再需要这么辛苦了吧?
然而,这位母亲告诉我们,情况并没有变得更轻松。以前是陪伴加辅导,现在则是全身心地投入。她甚至会买两套练习册,一套是孩子的,另一套是自己的,因为她认为培训机构的数学内容实在太难了,如果不这样做,孩子根本无法坚持下去。此外,还有名师一对一的辅导,这需要不少投资。
这只是海淀区一位顶尖学生家长的例子,普通家庭的家长也毫不示弱。朵妈最近在一个著名的教育论坛上看到的一个帖子,展示了一个母亲为了帮助孩子在小学中考中取得满分所付出的努力,这非常真实,但细节就不在这里详述。
这就是现在无数普通家庭所做出的努力,不管孩子是牛娃还是普通娃,都全力以赴,没有人敢放松一步。他们的孩子需要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从小学到大学,全程奋斗。
因此,我们不应期望只用一两年的努力就能超越那些付出了十多年高质量努力的人。这一代的孩子想要超越他们的父母并不容易,即使能够保持当前的水平也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最近,朵妈听说了一则八卦,有几位北大的老师在交谈中表示,北大附中的高考成绩越来越差,已经跌出了前六强。这直接影响了北大的师资。
因为当北大想从外部招聘高水平的教授时,这些名师首先会考虑,如果来北大附中,他们的孩子未来的学业会不会受到影响。在他们看来,还是选择去隔壁清华附中更为合适,因为清华附中一直位居前两名。
对于中产家庭来说,即使他们是北大的教授,孩子的学习也是迫切需求。因为对于中产家庭来说,财富不能像知识、文化和学历那样直接传承给下一代。如果孩子不认真学习,他们的未来生活将会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