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教育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只有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才能为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以优先保障为导向扩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范围。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并探索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关键。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层面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整体增加对公共教育服务的支持力度。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各地适应生育政策调整,以县为单位优化普惠性幼儿园的布局规划。同时,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二是提高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县域普通高中对带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及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以政府主导为引领强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政策支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征。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正确履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一方面,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合理划分教育领域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支出责任分担方式,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下一步可以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政策。切实提高贫困艰苦地区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强化地方主体责任,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办法,依据困难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
以优质均衡为目标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均衡、多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第一,促进公办学校公平优质发展。坚持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促使优质公平的公办学校体系成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主体,完善公办学校的投入保障、激励奖惩、监督问责机制。第二,加快校际均衡发展。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与政府问责的体制机制,将质量均衡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第三,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效率与质量,在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具有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基础上,可探索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意见》指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包括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到2027年明显提高、2035年步入世界前列。实现上述目标应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法治化建设。首先,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具体标准,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加强对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实施情况监测预警,逐步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信息资源库纳入全国公共数据服务体系。适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适龄儿童变化情况,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保障足够的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其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专业化体系。各地区制定并实施教师发展提升规划,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显著扩大优秀骨干教师总量。积极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面,实施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差异化、共享式、开放性供给。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完善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治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家长和学生积极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