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深调研丨解密“学在越秀”的金字招牌如何越擦越亮

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发起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面向全市11区挖掘广州“宝藏学校”,寻找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全面展现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公众对广州优质教育案例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助力打造广州教育高质量强区名片。

于全市首创并发布“五育并举图谱”、先后获评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全省首个“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近年来,作为广州教育高地,越秀区亮点频出,展现出老牌教育强区的责任与担当。

10月31日,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第一站走进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名校校长、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聚一堂,解密“学在越秀”的金字招牌如何越擦越亮。

“越秀图谱”结硕果,五育并举向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越秀教育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强化政府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可四个维度,强化顶层设计、高位统筹,系统构建、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以集团化、学区化和联盟的方式,全面推进优质均衡。

越秀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邹卫红表示,越秀教育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让每个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实现高质量育人;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潜心教书育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老牌教育强区,越秀教育一直以改革创新激活五育并举,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三问,2021年起,越秀教育创新推出“五育并举越秀图谱”,积极构建突出“越秀大思政”引领下的“五育”融合育人工作新格局:德育为先、培根铸魂,智育为重、润心增慧,体育为基、强体固本,美育为要、尚美塑人,劳育为本、培劳养志。坚持“教会、勤练、常赛”总体思路,统筹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优化育人资源,拓宽育人阵地、推进家校社协同,有力打造了大思政课、红色研学、馆校合作、美育节、体育节、劳动周、科技节等活动品牌。开展了越秀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现场会:东风东路小学“数字育人”、中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桂花岗小学“体能发展”、铁一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署前路小学“以美育人”、文德路小学“为劳动赋能,为成长添彩”、小北路小学“学生发展”、中学开展“逐梦”系列专题研讨会等,推进教育内涵的优质均衡,促进越秀教育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两年前,越秀区少年宫小云雀剧院有了一个新名字——壹号舞台。越秀区教育局延伸了小云雀剧院功能,为其打造了壹号舞台这个标签,同时还打出了一系列标语,如“壹号舞台成就未来”“壹号舞台就等你来”等。过去,只有最优秀的孩子才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而现在,每一所学校都能够通过壹号舞台展现其美育教育的成果,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登上这个舞台展示自己。这个是越秀区解决“教育最后一公里”的一个典型案例。

为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树立良好导向,越秀区正在推进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通过教育评价的改革来引领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办学行为等等与国家发展要求和需求相匹配,树立一种观念:评价学生不唯分数、不唯奖项。在五育并举“越秀图谱”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了“五育融合”监测指标体系,开发建设中小学五育融合数据分析系统,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全流程智慧评价,数据驱动,展现数字教育的新格局,构建学校高质量办学新生态。

此外,越秀区结合“双减”落实,提出了“双减双增,以质促效”策略,即减负减压、增质增效,打出了提质扩优的组合拳。义务教育着力优质均衡,深度挖潜和提质扩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供更优质课后服务;初中通过推动精致作业设计、精彩教师素养提升、精博学科基地建设的“三精一融”项目,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推进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探索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探索特色项目建设的多样化。打造“秀霓虹”普特融合品牌项目,特殊学校积极联动中小幼校园,打造覆盖十五年全学段、立体化的高质量融合教育活动体系。

农林下路小学

探索项目制教学设有“无作业日”

“从区庄地铁站出来,只要是拎着小袋子没有背书包的学生,基本就是我们农林下路小学的孩子。”农林下路小学书记、校长吴海华自豪地说,农林下路小学最早提出了“无作业日”这一概念,在周末和假期以研学作业取代书面作业。针对不同的年级给出不同的主题,孩子们通过研学活动,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探索,让他们获得更多非文本性的学习体验。

农林下路小学书记、校长吴海华。

早在12年前,农林下路小学开始探索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制教学,用特色课程统领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双减”要求,学校的项目式学习经历了从1.0到3.0的升级迭代,通过给课程做加法、给作业做减法,打造了一批跨学科融合优秀课例,如“故事梦工厂”“农林庙会销售方案”“和情绪交朋友”等等,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把课程搬到天台农场,劳动教育亦是该校的一大特色。农林下路小学设有“乐耕园”天台劳动实践基地,在“校园天台实验田种植设计”这一主题项目中,围绕如何合理安排实验田种植这一问题,学校数学老师借助网络空间发布任务,让学生们既了解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科学知识,又运用了小学数学知识,最终合理规划了实验田的种植,并产出了种植平面图和视频。

“学在越秀”的金字招牌背后是天然的“五育融合”实践场,各类资源的高度聚集给拓展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粤剧的学习基地,农林下路小学长期与广东省粤剧院深度合作,开展了粤剧社团课程、粤剧文艺表演、粤剧进校园等活动。“我们在‘壹号舞台’有一个节目,邀请了粤剧院的名家和我们的学生同台共演,这个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参与。此外,我们学校自己编曲的粤语童谣连续四年蝉联了区粤语童谣第一名。”吴海华说道。

五育融合既赋能了教师成长,又推进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农林下路小学持续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共生新路径,为越秀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华侨外国语学校

“共生阅读”赋能育人

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副书记许昌良。

清早,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副书记许昌良坐在公交车上。环顾四周,车上共17人,3人在读书,其中两人是侨外初中部的学生。对许昌良来说,这种场景已经司空见惯,在校车上、在课室图书角旁,随处可见沉浸在阅读中的侨外学子。许昌良说:“每周五的第一节课是学校的静读课,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看书,学校静悄悄的,那种感觉特别神圣与美好,也特别震撼。”

“共生阅读”是华侨外国语学校的一张名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许昌良发现,没有家长和老师的阅读,就没有孩子的阅读。因此,借鉴“共生理论”,他提出了“共生阅读”的概念,并以此为纽带,推动家、校、社共同参与,着力构建阅读育人共同体。在共生阅读的推动下,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

华侨外国语学校从阅读环境、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评价等四个维度切入,形成了全景阅读、全域阅读、全员阅读、全程阅读、全息阅读的“五阅”育人策略体系,开发了侨外的学生课程、家长课程、教师课程三类课程。如家长的阅读组织“小种子阅读坊”组织了多场家长读书会,教师团体中以“阅读点灯人”“读书沙龙”等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学生在阅读中与家长、教师等实现了多方“对话”“融合”“共生”,助力学校德育工作。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教得很辛苦,却依旧很低效,而名师的课堂寥寥数语,甚至一句话就能到位?我们与华南师大课堂教学智能监测与发展中心合作,基于积卷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注意力机制等相结合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挖掘,揭示内隐于表层阅读言语和行为背后的思维进阶规律,助力提高阅读效能和人才培养效能。”许昌良介绍道。

“身体比分数重要,副科比主科重要,思维比知识重要。”许昌良如是说。据悉,近年来,侨外将阅读定位为“侨外教育的理想国”“一所随身携带的好学校”,是“转化后进的重要手段、全面发展的智力源泉、抽象思维发展的把手、健康成长的精神需要”,突破了传统阅读“囿于语文”“为了中高考”的局限。许昌良认为,五育并举更多是一种教育的价值与态度,而五育融合则是一种智慧与方法。在建设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华侨外国语学校用阅读这根线把“五育”串起来,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推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专家点评

“无作业日”大胆的创新

曾德雄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

越秀区具有雄厚的教育实力,拥有众多优秀的教育产品与成熟做法,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精神。农林下路小学的“无作业日”让我很有感触。我们经常在一些公交车上、商场里看到孩子们写作业,你很难相信在这种环境下写作业会对孩子们的学习有何帮助,这更类似于一种机械运动。所以我非常赞同“无作业日”这个大胆的创新。

“双减”下五育并举工作的有益尝试

余晖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两所学校均形成了推动五育并举的鲜明路径,农林下路小学提出“交响曲”“协奏曲”“进行曲”并奏的立德树人路径,让人耳目一新,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课程加法和作业减法并举,利用课后托管时间开展乒乓球队等训练,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少先队活动相融合,是“双减”时代五育并举工作的有益尝试。华侨中学从教育生态建设入手推动五育并举工作,紧扣“共生阅读”概念,构筑了师生间、家校间、亲子间和谐的育人环境,特别是通过构建全景阅读、全域阅读、全员阅读、全程阅读、全息阅读的“五阅”育人体系,推动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效联动。

德育在家校社共同体建设中落实、升华

张雯闻

广东民建会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基础教育中,以学校为载体,素质教育到底怎么开展?农林下路小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农林下路小学的经验有几个典型特征:一是抓住课程这个核心任务载体,二是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三是坚定不移地锚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个本质目标。这样一个体系化的,注重过程且有丰富课程积累的教育体系就为该校“五育并举”提供了基础。而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以‘共生阅读’为基构阅读育人共同体”的案例提供了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共同体建设自然而然展开德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德育不再是一个悬置的,颇具哲学色彩的概念,而是切实和生活联系,让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共同参与,在共同阅读,家校社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去落实、升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