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胡畔
人社部近日发布前三季度就业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6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29万人。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当下,我国就业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但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就业结构上看,以旅游、餐饮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复苏速度较快,开始显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生产制造业的复苏速度较慢,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还未释放。从就业环境上看,国家释放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让利给企业,给整体就业环境带来了向好改变。从就业形态看,正式用工和灵活用工仍然处于并立状态,短时期内,灵活用工还将成为促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就业趋势上看,劳动力向一线城市流动继续成为主流。各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政策升级,带来的虹吸效应继续强化。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恢复成为就业稳定提升的保障。
不过,也应看到,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存,部分劳动者还面临较大求职就业压力。下一步,稳就业工作该如何推进?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在此间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推进就业政策落实。集中开展就业政策分类宣传,盘点核查政策落实进度,大力推广“直补快办”经办模式,突出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同时,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建设全国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加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此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培训补贴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初浩楠建议,可从四方面着手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除了政策倾斜外,政府可给予更多的实质性扶持,如场地、税收减免、启动资金、服务孵化、人才配置等。中小微企业创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二是对标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产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给非知识性员工群体赋能。三是规范服务业企业,推动其健康发展,进一步释放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长期就业与短期就业、正式就业与灵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模式。四是积极促进制造业复苏,加速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释放。“制造业的复苏是保障就业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初浩楠强调说。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正处于高校毕业生秋招季,2024届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有部分2023届高校毕业生仍未就业。下一步,还要采取哪些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就业?
初浩楠表示,首先,要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积极面对就业挑战和压力,变畏惧就业为主动就业。其次,要提前开展就业咨询、就业引导,帮助毕业生关注当前对毕业生需求大的行业和地区。向学生宣讲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扩展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视野。同时,还要组织和整合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丰富毕业生实习实践经历,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后,要推动校企联动、产教融合,将人力资源高需求的企业引入高校,为企业走进高校、与毕业生面对面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和环境,让就业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