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写作能让我们走多远

▌李峥嵘

《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鲁稚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是本报专栏作家鲁稚的新作。虽然我曾编辑过其中部分篇章,但是系统阅读全书,依然心潮澎湃。

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似乎缺乏写作才能、将来也不打算从事文科工作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利用写作这项工具,打开人生宝库的大门?这个问题贯穿了全书。

我跟鲁稚的人生有颇多相似之处,以前都当过老师,现在靠笔杆子吃饭,也因为养育孩子而出版了几本书。如何从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入手,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出过一本关于亲子阅读的书,但始终没能完成亲子写作的书。而鲁稚这本《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正是我一直期待的写作书:将写作视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途径,以尊重作为底色,铺就每一个平凡的孩子的人生旅程。

鲁稚始终怀着尊重和热爱,陪伴着孩子的成长。鲁稚的儿子鲁鲁高一出版中文小说、大一出版英文小说,获得名校的经济学、应用数学双学士和经济管理、数据分析双硕士,现已进入互联网大公司工作,同时在写第三本小说。这些履历列出来,几乎每个人都会惊叹:“这孩子是多么的优秀啊!”但是事实上,鲁鲁小时候胖胖的、憨憨的,有点笨拙。他有一个习惯是“慢慢想,想清楚才去表达”,这样的思维品质在快节奏的学习环境里,成了他的“劣势”,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他并不是特别机灵,在小学三年级之前一直是班上后10名,甚至一度垫底。鲁稚作为母亲,拥有一颗强大的心,她看着儿子三年“屁滚尿流”跟在同学后面,依然坚定地说:“儿子,你是我心中最好的,考试时间做不完,回到家里慢慢想慢慢做,妈妈还是给你打100分。”“儿子在母亲心中永远100分”的承诺是对孩子的全然的接纳与信任,也给予了孩子接受自己成长节奏的底气。

我非常欣赏也认同鲁稚的这种态度:“别人看不到孩子的光芒,我要看到;别人包容不了孩子的弱点,我要包容;别人给孩子重负,我要帮他分担。”

不只要有这样的理念,更要有具体的实践的方法,比如说在指导孩子写作时,鲁稚很强调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写不出来就让他说出来,只要能完成基本的字数,不要嫌他写流水账,要尊重孩子的表达,不要纠缠小错,鼓励孩子写日记,父母也自己动手写起来……

鲁稚抓写作不是从拿笔写开始,而是从听孩子讲话开始、从与孩子平等交流开始,不只是一味夸赞孩子,也指出孩子思维中的弱点,告诉他正确的思路何在——这就是讨论的建设性。允许孩子写废话,允许孩子写错别字,因为最重要的就是放开写、自由写,没有必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但是同时又要把作文当成作品来欣赏,而不是被动完成的作业。“因为写作和说话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表达,如果你总是考虑对方喜不喜欢,对方希望我怎么回答,我说错了对方会不会生气?有这样多的顾虑,别说妙语连珠,连正常的表达都会成问题。”鲁稚记录下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是符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念的:只有内在的驱动力才是一个人持久的动力。这也是我在我的书《解码自主学习力》中阐释的,只有不断体验到愉悦感,才能持久、自动自发地去学习,并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长道路。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这本书体现了一个现代女性、一个现代人应该怎样跟孩子相处。鲁稚强调一定要怀着善意的心去看待孩子的作文,“一篇作文再不完美,只要你怀着善意去挖掘,总能发现闪光点。只要有一句话写得好,一个词被肯定,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大事,说不定孩子就会爱上作文,盼着作文——盼着那个被发现被肯定的时刻。”即使有不足也要怀着善意去指出。例如,她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在孩子需要修改的地方,从来不用红笔划,只是用铅笔轻轻划一下,即使有错别字,也不是立刻指出来,只是在讨论完主干问题之后,把错别字写在小纸条上,请他自己看一下。从来不罚孩子抄写,更不会检查他是否改了。我读到这里时,潸然泪下,因为太多的小孩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一次一次被否定,甚至还被撕本子,每次都是战战兢兢,写不好又打回来重写。得到的永远是负面的体验,怎么可能会喜欢写作?怎么可能建立起对自己积极的认可?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我们从不会对同事、对下级的工作报告或年度总结,极尽嘲讽之能事,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刻薄地对待刚刚学习写作的孩子呢?本质上还是成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在弱小的孩子身上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学习太多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鲁稚从来不认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分数、是为了取悦于人,而是表达内心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鲁鲁也是在这样的鼓励下,从别人眼中的“笨小孩”到初一天天写日记、初三写出反映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高一出版处女作——这就是正面肯定、积极引导的力量。推而广之,我们对孩子有正面的认识,他才能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百折不挠地对待生活和学习。

鲁鲁大二专业考试只得了两分(总分40分),在这样的挫折面前,是写作帮助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通过自我反思,主动换专业,走上新的旅程。

鲁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我比你厉害,我是妈妈,我是专家,你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语气和态度,从始至终都是怀着欣赏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每一点成长,耐心倾听孩子的语言,也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她才能发自内心写道:“过去我把写作视为工具,今天看来,写作也是灵魂的伴侣,给予人生最忠诚的陪伴、最温柔的抚慰、最有力的支持。”

再回到最开始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写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不当作家的人,写作有什么意义?写作能让一个人走多远?鲁稚写了25万字,依然谦逊地说:“其实我也说不清。如果你的文字能给你哪怕一丁点安慰,能让别的任何人哪怕有一丁点感动,一点点启发,一点点记忆,那就是了不起的事。”

鲁稚有一天翻开过世母亲留下的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某年某月某日,我女儿会笑了。”短短的一句话,让她泪如雨下。是的,写作不只是为了练笔,不只是一种技术的提高,更是生命的记录,就像母亲的短短的一句话,能够穿透岁月,留下永恒的印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