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校园里的柿子成了五门课教具

生物课上,学生们在解剖柿子制作玻片。

新中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课堂有了变化:校园里丰收的柿子,成了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的教学素材。

“大家可以慢慢撕开柿子皮,把果肉倒进滤网里过滤,再挑出它的种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舌头’,裹上面包糠……”八十中实验楼的一间教室里,在生物教师冯银平的指导下,初一10班的20名学生两人一组,现场制作柿子果丹皮和果脯。

隔壁教室里,另一拨学生结合正在学习的《生物体的结构》知识,动手制作玻片,通过显微镜观察柿子果皮、果肉等组织。

这些都是八十中研发的“柿柿如意”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一部分。“中考改革后,生物等学科列为考核科目,不再有分数压力,我们围绕学生们感兴趣的柿子树,研发了涵盖生物、地理、语文、美术、劳动等科目的实践课程。”八十中副校长骆玉香介绍,劳动课上,学生可以亲手采摘校园里的柿子;在生物课上,除了学会解剖柿子、认识果实,学生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发酵知识自制柿子醋、柿子酒;地理课带学生们追寻柿子的原产地;语文课让学生欣赏相关诗文;美术课让学生通过绘画感受有趣的柿子文化。“这些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也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观察与探究能力。”

“我们希望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八十中校长任炜东介绍,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60余门校本课程,一方面在主课学习中,把演示实验转变为分组实验,另一方面在选修课上,倡导“瓶瓶罐罐做实验”,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创新实验形式。

新中考改革后的首次期末考试,八十中也计划调整相关科目的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物理会增加一些实验项目等。”

本报记者李祺瑶文并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