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真的很后悔, 三年级才知道小学的真相, 颠覆了我对学习的看法

高中同学陈霓跟我们吐槽说,她们家孩子现在三年级,这次期中考试后,老师为她们班的几位家长专门拉了一个群,说是特别学习小组。

虽然老师很敬业,还会单独给孩子辅导,但陈霓明白,这是专门为班里差生建的家长群,作为家长,她也忍不住为孩子的学习紧张了起来。

为此,她还特意向身边专注教育的朋友虚心请教。

她有一位在重点小学当校长的前辈,跟她聊了一些关于小学教育的真相,她听后大呼后悔,要是早一点知道这些真相就好了。

小学教育的3大真相:

1、小学成绩不用争第一

排名保持在前十即可。千万不要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刷题来获取高分,这样即使拿到了高分,也很难一直维持下去,甚至还会阻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小学阶段,不要过度关注成绩,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以下三点上,孩子在学习上才会后劲十足:

①学习习惯的培养

②找到适合孩子的高效学习方法

③重视积累、思维和运动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高效完成作业、定期复习错题、晨读和睡前阅读等,把习惯养成自然,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此外,学习方法也同样重要。那些看起来学得毫不费力的学霸,往往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率学习方法,比如用艾宾浩斯曲线记忆法背诵、用费曼学习法吃透知识点、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和梳理知识点等。

最后,一定要坚持积累知识、训练思维和运动。可以通过阅读、看纪录片、旅游、做科学实验等,来积累各方面知识。经常做一些浅奥方面的思维训练题,养成动脑好习惯。坚持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力、精力和毅力。

2、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请带他自查一下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不要急着去报各种班,建议先带着孩子自查一下,找到根本原因。

影响成绩的三大因素:没有专心听课、没有仔细审题、基础知识不牢固

看看孩子属于哪一种,然后再对症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认真听课,建议进行专注力培养,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干扰到他;还可以通过阅读、听音频、看纪录片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专注力也会随之提高;并和老师沟通,引导孩子上课专注听讲。

如果是审题不仔细,建议养成读题目时圈关键字的习惯,就不容易看错题了。

如果是基础知识不牢固,那么,语文的字词一定要听默到全对为止;数学计算要天天练,正确率和速度都要提起来;英语可以听音频、读分级读物、看动画片,培养语感。

3、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要什么都依赖老师

老师要面对全班几十个孩子,只能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孩子,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家长才能做到针对性培养。

因此,家庭才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一,家长需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第二,家长需要带领孩子对学习做好规划,并监督执行。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孩子学习时,不刷视频、不玩游戏,在旁边安静地看书或工作。榜样的力量,往往比说教更能让孩子信服。

孩子的试卷、练习册、听默单等反映孩子学习情况的作业,家长一定要定期查看,了解孩子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查漏补缺,不留知识漏洞。

孩子还小,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制定学习计划,甚至还需要家长来监督执行,比如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籍和纪录片,比如每天晨读15分钟、睡前阅读20分钟、做50道计算、做2道思维题,比如每周看一集纪录片、背两首古诗、刷5本英语原版分级等等。更多的是考验家长能不能坚持。

这位重点小学的校长强调,现在这一批孩子的教育,对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小学这个“拼父母”的阶段,如果父母不给力,孩子将会学得越来越艰难,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那些从小优秀到大的孩子,身后都至少有一位重视教育的父母,懂得从各种渠道获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抓住重点、轻轻松松拔尖。

那些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的高知家庭,家里都有不少教育类书籍。像这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就深受高知家庭的一致好评,是小学生家长必备的科学教育宝典。

我高中同学看了这本书,直呼后悔没有早一点看到这本书,对她这种小学生家长来说,太实用了。

这本书由拥有20年教龄的高级教师于敏老师。于老师总结了千百万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写出了这本小学生家教宝典。

书中针对小学六年的每一年,都给出了细致的教养重点,助力孩子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专注力,掌握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书中还针对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拖拉磨蹭、学习效率低、学习焦躁、偏科、升学压力大等,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详细解决办法。

书中还包含了智力、品德、社交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方案详解,帮助父母培养综合性人才。

于敏老师说:孩子小学的6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这6年决定了孩子未来十几年的学习生涯。

如果你也想要帮助孩子成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强的学霸,并且一直优秀下去,那么,这本书就可以很好地帮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