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专家谈“教育减负”: 学生负担重的源头在社会, 不在教育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专家学者们就“从源头上落实‘教育减负’”话题进行了讨论。

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清华教授王文湛认为,学生负担重,源头在社会,不在教育。

北师大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一切以升学考试的教育体系,考试难度不断增加,造成学生负担加码,这是学生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如何从源头减负?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认为,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需要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变革,实行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变革,实行“源头减负”,而不是仅仅在学校和家长的层面上做“末端减负”。

“双减”政策下,学生负担为何依然重?

“双减”政策实施至今两年有余,近日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在线开展了一项关于“双减”效果的调查。

李镇西在会上介绍,调查显示,认为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适当”的人为60.79%。而在对学校“双减”满意度调查中,基本满意者占比32%,满意者占比是4%,不满意者占比26.5%。作业量减少是大家满意的主要原因;初中主科作业依然较多、“评价不变,减负空谈”也成为大家对“双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

关于中小学负担重的原因,王文湛谈到,从教材角度来看,与英美俄等国家相比,中国教材难度属中等水平。但跟过去相比,当前课程内容分量大了,课程越来越多了,难度跟也增加了。同时,学生学习时间长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此外,校内减负校外补也是中小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校外培训情况有所好转,但还远没有解决。

此外,王文湛指出,工资制度、劳动制度和社会观念是当前分配、分工、分层的决定因素。因而,学生负担重,源头在社会,不在教育。

张志勇则提到,“我们的教育生态在很多地方已经被破坏了,以升学第一为目标,而不是育人第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德智体美劳的体系被肢解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同质化了。家庭教育则是补课、作业。”

张志勇称,说到底,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在张志勇看来,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看GDP,教育发展看升学率”成为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这种错误的教育政绩观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愈来愈严重,不仅用升学率、重点升学率考核评价教育系统,甚至用北清率评价考核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

杨东平也提到,“如果没有顶层的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升学制度、评价制度不改,让老师和学生去改,这是不现实的。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减负并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

此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指出,之所以学生学业负担重、竞争激烈,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系没给多样化人才成长提供丰富的机会。

“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另外一点是,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都‘排了队’。所有家长都愿意往前面的学校挤。高中阶段肯定是过于单一,特别是普通高中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王烽说。

如何从源头上进行教育减负?

在杨东平看来,当前,教育“减负”面对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要从源头进行教育减负,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需要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变革。

他认为,要实行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变革,实行“源头减负”,而不是仅仅在学校和家长的层面上做“末端减负”。要把“减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同时要以人为本、善待儿童,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会迅速过时的考试机器,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

杨东平还认为,教育从源头上减负,还要推行小学的全科教师模式,改善教育生态,改革并适时地取消中考,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多元化。

张志勇指出,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层面应该有所作为。一是清理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行为,要给教育战线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在教育公平配置上下功夫,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源头上解决教育内卷。三是要给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在张志勇看来,当前,社会和学界有人认为“减负就是不让孩子学习”,这其实是对减负政策的误读。他认为,减负是在调整教育结构,让德智体美劳的结构和谐起来,是在调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构,让孩子减过重的部分,补不足的部分,让孩子们的学习健康起来,环境更好起来。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指出,“减负”重要的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在喜欢的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可能更多,但也不觉得是负担。”

王烽则认为,坚持高中阶段的多样化是源头减负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

“高中阶段是教育体系的腰部,如果它不多样化,整个教育体系就没法多样化,目前它是一个瓶颈。”王烽谈到,推进高中多样化有两条路径。一是学校多样化。比如,使一批中职和普通高办成综合高中,将来形成普通高中、职业特色综合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三大高中阶段学校体系。

二是课程多样化。王烽认为,实现高中多样化首先要扩大高中教学自主权,特别是校内课程的学分设置;还要加强课程资源和师资建设。同时,初中和小学阶段一定要减课,让学生广泛接触实践。从小学到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要跟上。此外,还需要开拓升学路径,加强区域的教育资源统筹。

此外,张志勇呼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加快教育生态重构。他强调,要坚持以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发展教育;要坚持系统思维发展教育,坚持尊重教育规律发展教育,坚持依靠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坚持底限思想发展教育,并用法规推进教育生态的重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