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生负担过重, 源头在社会、在家长, 不在教育, 终于有人说实话了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专家学者们就“从源头上落实‘教育减负’”话题进行了讨论。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清华教授王文湛认为,学生负担重,源头在社会,不在教育。

平湖一柱深以为然。

双减政策实施两年以来,表面上看成效很显著,学生在校时间短了,家庭作业少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培训看不见了……但这个成效不过是一种表象。

实际上,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一点也没减轻——学校老师不布置作业了,家长自己布置;明面的学科补习班没了,但双休节假孩子也没闲着,暗地里的补习培训仍比比皆是……

家长理由很充分,谁的孩子谁不心疼,谁不知道减负好,但升学最终凭的还是分数,“一分之差,干掉千人”,现在不给孩子加压,现在不让孩子抓紧,将来升不上学怎么办?”

在不少家长看来,给孩子压担子是爱孩子,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所以,孩子课业负担重的真正源头不在学校,不在教师、不在教育,而在于社会,在于家长,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

有人说,那这个事好办,我们就来个釜底抽薪,取消考试,而且也唯有取消考试,才能真正让家不再担心,才能给孩子彻底减负

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却难以行通。

首先,现阶段,中考、高考无法取消。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大学教育不是全员的,因此,必须有一个选拔。在现有条件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考试是最公平,最经济、最适合的方式,是无法取消的。那种认为唯有“推倒”中考、高考指挥棒才能实现彻底减负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其次,社会需要人才,人才不仅需要选拔,而且需要分类选拔。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实行了高等教育义务化,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考试了呢?非也,教育是渐进行的,如果说中小学甚至高中都可以不考试,那么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等之类的高等教育是分专业进行的。学生要继续进行学习或研究,就要具备相应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这无疑也要通过考试或考察来完成。

况且大学即便没有了“985”“211”“双一流”“重点”“一般”的“等级”区别,也会有校址地域的区分,因此,要进入大学学习,也要进行考试或考察。

而只要是考试或考察就会有“区分度”,就会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那么,减负就成了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神话。

因此,“考试根源说”本就是一种用大腿思维出来的乌托邦。

再次,考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影响和培养人的活动。像社会上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样,对活动的效果、结果行监测和检测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也不例外。

考试或考察不过是来检测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一个手段。试想,如果取消考试,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能力发展情况,综合素养提升情况如何来判断呢?如果不检测、不判断、不补救、不改进,就任由我们的教育对象,如山的上野草一样,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生长吗?

如果们承认对孩子的教育是必须的,那么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价也就是必须的,考试和考察也就是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必须的。

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考试只是教育评价的一个手段,是为了考察教育教学是否达到其目的、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水平而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只是,我们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太迫切,被考试评价手段所迷惑,把手段当目的,被“赢在起跑线上”这个伪命题给忽悠了,“传销”了:

幼儿园就把孩子送进了各种早教班;一年级就盯住了起孩子的成绩、名次,给孩子的学习划了个“圈”,把学习窄化成考试科目学习,如此情况下,孩子的自由被限制了,情商被压抑了,思维被僵化了,智商被过早、过渡开发而受损,最后,“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一二年级考双百,最后却输在了“终点线上”——中考、高考时不及格了,落榜了。

【结语】考试不是“双减”的桎梏,家长错位的教育观念才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本源。

减负的根本不在于要求学校教师少布置作业,不在于割除校外补习班,而在于改变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情结”,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考试高分”引导到“核心素养”上来,才能将双减进行到底,既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又能让家长望子成龙愿望得以变成现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