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就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
我们所讲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大专),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今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又产出了699万大学毕业生,理论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又增加了699个劳动力。
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相比较于往年更加突出。
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大学生产出过剩。
大学生作为素质较高的人群,应该从事高端的农业,高端的制造业和高端的服务业。但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现有的生产力条件,决定了我们缺乏这类产业。
这类产业的广泛兴起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化超前了工业化。因此,大学生劳动力产出过剩的问题会长期存在。
二是大学生素质下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下降又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大学从1999年开始扩招,也就是那一年,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原有的教育资源被更多的学生所分享,例如原来一个教授只带2-3个研究生,现在一个教授却要带7-10个研究生,势必会带来大学生单个质量的下降。
同时,教育资源的增长也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培养一名合格的老师要比培养一名合格的学生所花费的成本更高。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必定低于扩招以前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二是学生主体学习热情下降,即学生自己都不刻苦学习。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大学生自己深感就业压力,刻苦学习的决心发生动摇,原来大学生以为自己学好专业就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现在却发现即使学好专业也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二是受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三个原因是,大学生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交易成本巨大。
劳动力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不了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四是社会不公平。
由于裙带关系,潜规则等挤占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导致大学生无法就业。
由于以上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大学生从事工厂流水线,收破烂,扫大街等低端工作,本来的劳心、劳智者却变成了现在的劳力者,本来应该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却在从事简单劳动。因此,社会上兴起了一种“读书无用”的论调,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上大学完全没有必要。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舆论,彻底否定了中国的高等教育。
即使大学生素质下降超过人们的预期,但他们依旧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群,大部分的社会精英还是从他们当中产生,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
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尽快改革,但同时,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也要改革自己,端正学习的态度,扎实学习,争取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