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00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社会的割裂。

小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考了教师编,进入本镇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她负责三个年级的语文、英语和体育课。

去年乡镇联校改制,她所在的学校只剩下一二三年级和只有五个孩子的“幼儿园”,全校学生加起来不到八十人,老师共有七个,四个有编制,两个聘用制,剩下一个幼儿园老师是月薪七百块钱的“临时工”。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已婚老师的孩子都在市区读书,即便是幼儿园也坚决不在农村读。

上个月她讲“沙滩”和“大海”,孩子们都没去过海边,更不懂“海风的味道”,只好一起瞪着眼看她。

后来她讲“杨树高,榕树壮”,杨树倒好说,华北地区到处都是,可榕树只有南方才能见到,而教室里的投影仪已经坏了仨月无人修理,没办法放大图,于是孩子们又瞪着眼看她。下课前她嘱咐大家回家上网搜搜相关图片,但心里也清楚,这些孩子拿到手机电脑后的主要用途还是打游戏和刷短视频,真正记得利用网络看世界的孩子太少了。昨晚我去湖边跑步,看到一棵大榕树,便拍了视频发给她,她说周一要给孩子们看看,只有强制性的统一课程才能让大部分自律能力不那么强的孩子多了解些事物。

有时听她吐槽说,现在编课本的那帮子人已经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这些“优秀教师”大都身处北上广深及各省省会,很多还有过出国经历,物质充沛,眼界开阔,编写课本时或许觉得应该在书中多放些大好河山,但他们可曾想到,还有相当多的孩子们没有出过远门,没有看过星辰大海,自然无法与书中的情绪产生共鸣。绝大多数课本都是按照城市学生的精英视角进行叙事,那些生长于远山和偏地的孩子被习惯性忽略,他们在书中看不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平房、庄稼和菜地,看不到村口土墙下挤坐在一起晒太阳的爷爷奶奶,看不到为谋生计远去异乡打工赚钱的父母,看不到没坐过飞机高铁没吃过肯德基麦当劳没住过高楼大厦的自己。

十一假期前,她给三年级那二十来个孩子开家长会,来的基本都是爷爷奶奶,骑着电动三轮,怀里还抱着个孩子,稍微了解一下就发现,班里学生们的父母大都去了外地打工,有些父母早已离异,有些未离婚便“跟人跑了”,还有些则是“进去了”……

最近几天学校里在评选贫困生,符合条件的有十七个孩子,但上级只给了六个名额,于是校长让几位年轻老师两两结伴,对候选学生进行家访,把相对不那么贫困的孩子排除掉,但是,经过两天的走访,一个也没能当场去掉。

附近几个村里,但凡有点能力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县城小学读书,实在没办法的才留在村口这几间低矮的小平房里呆着。

信息化时代会给普通人带来一种“无所不能”的错觉,自以为可以通过网络观察“上层人士”的生活,自以为可以足不出户游遍天下,电子屏幕带来的感官刺激本质上也不过是“打通阶级壁垒”的虚幻,绝大多数人都过不上屏幕中人所过的生活。

当年在西安的时候,周末爱去各处的博物馆溜达,几乎每次都能碰见成群结队的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参观名胜古迹,他们周五学完“怀素写字”,周六一早就能在碑林博物馆里近距离观察触摸其流传的手迹与碑文,节前学了半坡遗址,假期第一天就能看到半地穴式房屋和母系氏族的群落。

老家农村的那些孩子,赶上夏秋季节,假期主题就是小麦和玉米;赶上风俗节日,假期主题就是在方圆几十里范围内跟着爷爷奶奶走亲戚串门子;赶上父母离婚,假期主题就是无尽的摔锅砸碗和争吵不休。王者荣耀和快手抖音是他们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似乎只要低头盯着这块小小的屏幕,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廉价快乐。

孩子们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但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却越来越多。

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都会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与其说是傲气,倒不如说是底气,他们大可以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体验有意思的行业,有上面一两代人兜底,便不必担心一两次失败后的血本无归。

但农村考出来的孩子很多都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这种情绪源于长期生活于底层世界的亲身体验,我们深知自己不能失败,一次都不能,稍有不慎便会被冗长的筛选机制抛出队伍,再无资格参加下一阶段的竞争。

大学阶段有家在新疆的几位朋友,时常自嘲为“来自大西北的孩子”,但实际上,他们基本都在高考前去过北上广深三亚等地,而我这个身在“沿海省份”的山东孩子,直到大二才靠着攒下的一点稿费坐了16个小时绿皮火车去了一趟威海。

当前的“标准课程”对于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在课本之外,他们还拥有大量的实际接触和亲身体验的学习机会。

但对于那些长到十几岁最远只去过市区的孩子来说,光那几本薄薄的册子,就已经是难以逾越的高山,为了看一眼其中一笔带过的风光,他们就要耗尽一生去奔跑。

相信现在仍有相当多的孩子如我一般,在去大学报道之前,从未踏入过高校的大门,在后知后觉地踟蹰几年后,才感叹一声:原来这他妈就是大学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