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鸣龙少年》聚焦高考,与2005年经典日剧《龙樱》同源。与以往同类改编剧不同的是,《鸣龙少年》把关注点放到了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症结上,本土化的剧本与接地气的表演,让这部青春励志剧有了面目一新的观感。
借日剧外壳讲中国高考
说起翻拍剧,恐怕没人会看好,但这部丁黑执导、张若昀主演的《鸣龙少年》可能会颠覆这个固有印象。这部又名“中国版龙樱”的校园剧开播伊始,便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作为《大秦帝国》《警察荣誉》等力作的执筒人,丁黑导演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不乏扎实的剧本和与角色相契合的演员阵容,而在新生代演员中,以“会选剧本”著称的张若昀在近几年也是佳作频出,此次两人继《警察荣誉》后再度合作选择了一部翻拍剧让人有点意外。
作为一部关注高考的现实题材作品,《鸣龙少年》讲述了教师雷鸣(张若昀饰)和桑夏(黄尧饰),从教育和心理辅导等角度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帮助五位来自不同家庭、面临不同困境的后进生创造高考奇迹,实现人生翻盘的故事。最终,不被看好的学生通过努力考入心仪的大学,主动掌握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鸣龙少年》原作热血励志的爽剧模式具有一定悬浮感,把这个高考集体逆袭的故事嫁接到国内教育环境下,也对作品的现实性构成了挑战。不过只要追看不难发现,《鸣龙少年》是在原作的剧情骨架中填入了本土化的故事血肉,翻拍的仅仅是“出人意表的师生关系”这个外壳,该剧的核心聚焦每个家庭在应对社会高速变革时,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教育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反噬”着孩子身边的每个人,教育从简单的应试话题,逐渐过渡到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这又与全社会日益关注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非常贴合。
剧情热血但过于理想化
剧中的问题学生多少带有一些边缘人格的倾向:因为寄人篱下的讨好型人格、因为担心父母冲突而形成的回避型人格、因为压抑和无法解决困境而形成的自毁型人格等在剧中均有所体现。张若昀饰演的“空降教师”,出场就抓住了根本问题所在,在学校大操场上以前进和后退的方式让所有高三的学生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告诉大家,这种原生家庭问题造成的差异,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奋斗与努力去改变的,越是处于劣势,越需要通过高考来给自己的人生洗牌。
随着剧情的铺陈,司空见惯却对孩子影响深远的事件历历在目:父母早逝,隔代教育、再婚家庭隐藏的性骚扰以及强势父母的掌控欲等等问题一一浮上台面……在《鸣龙少年》展现这些矛盾问题时,实打实的烟火气与市井感呈现了强烈的代入感与真实度,让观众不难意识到,那些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隐患,就在不经意间发生着。
为了让剧情落地,《鸣龙少年》以现实笔触引出了一系列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但仅从电视剧开篇来看,剧情主线依旧没有绕过高考逆袭故事的“先天不足”——在解决问题的选项上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故事开局就抛出了“问题学生一年之内考上‘清北’”的强悬念,在主人公雷鸣老师的口中,高考更是成了万能灵药,是解决生活中一系列困境的唯一途径,似乎学生们只要跟着金牌老师投入学习,就能百分之百实现人生翻盘。原作的励志故事基底燃归燃,热血归热血,但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现实又有很大的不同,帮助他们思考如何面对高考的成功和失利,尤其是跳出“一考定终身”的狭隘视角去看待青春与人生,同样应该是高考题材电视剧的题中之义。
北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