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校园中的“真才实学”

提起教室,脑中浮现的多半是一排排规矩的房间;提起教材,心里冒出的多半是一摞摞四方的课本。网络时代带来的知识爆炸,其实已经强烈冲击了教育原本的格局与构成,如今校园中的模样,很多时候还是惯性的产物。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在百年前就呼唤直接经验应成为间接经验理解的入口与载体。如何把握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彼此交融的尺度,向我,向我的学生,也向其他老师和学生,抛出了这经典一问,并让出了一块极好的“试验田”,期待在我与学生的随笔中,结下教学的累累硕果。

沉默而自由的直接经验

学生是教学的终点,老师是教学的起点,老师的学科背景往往会深刻地影响他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进而影响他教育切入的角度。作为教育学出身的老师,在这个与众不同的“教室”,下意识地就开始关注起这个“教室”的布置,去琢磨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区别于往日直接在“纸笔上见真章”,今天的舞台是一座葱郁的果山。学生所能见到的学习材料不再“精心挑选”,也不是“咫尺天涯”。每个果子都是“原汁原味”,你能看得到它的枝,听得着它的叶,在瞧见它青翠欲滴向你招手时,可以径直上前几步,踮起脚,摸一摸,闻一闻,甚至是尝一尝。如此直接的“教材”,充满互动性的“课程”,理所当然地会给学生留下最为丰富与深刻的印象。

于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深入感知、积累素材就变得尤为必要。英雄所见略同,校方也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校长发表质朴而亲切的解说,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果园本身的布置也充满了热情的邀请。果园没有设置围墙,而是直接和教育区紧紧相连,这背后是校方的包容与开放,亦是学校对果园地位的潜在表现——这就是教室,老师就是山上的一株株的绿植,课程就是这不断变化的时令。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的空间中最大地解放,孩子好奇心的培养,并不一定需要绵密的引导,应如好酒一般,靠着香味就自然让人钻进深巷,探头追寻。学生眼中的光芒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在观察阶段,除了偶尔的发问,我只是默默跟着她,甚至时而给足她空间,远远地守望着。一方面,没有预设的问题,没有既定的路线,每一步走下去都有着她最真实的触感;另一方面,我是他们的老师,但也是这座“果山”教室的学生。殊途同归的“同班同学”碰头,一高一低的两双眼,说不定能碰撞出1+1>2的效果。

激烈而束缚的间接经验

生活中处处有教材,处处是教学。在果园中自由漫步的少男少女,贪婪地品尝着新鲜的知识。在平日的学校学习中,学生与教师都渴望着答案尽早地亮相。而在果山里,问题由学生自身而来,解答随着学生的脚步而动,他们不得不慢下了脚步。果山它不渴望结果,它喜欢过程,把平时在菜场上、餐厅里的,都给它绑回了枝头,叙述着他们的来处。

“嘉宝果!好像也叫树葡萄。”

“这个你也知道?你又吃过了?你咋啥都吃过?你家开果园的吗?”

“我爸在院子里种了好几棵。”

“你看你看,这香蕉怎么还有红的?这你可别说你见过了!”

“你见过这么小的银杏树吗?”

你一言我一语,惊叹与问题此起彼伏。别说我这样的“乡巴佬”,即使是对于见多“食”广的他们来说,果山也蕴藏了足够多的神秘。一扇扇好奇的大门在我们面前依次排开,开启大门的钥匙近在咫尺,此时此刻就攥在我手里——手机。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识别技术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学习不止局限于学校,学校也不止局限于学习。信息的获取变得便利,问题解决的成本不断下降,人能够靠一部手机漫游世界,对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它不需要一分钟的时间。很快,一个,甚至是数个间接经验就能被他们获取,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我背过了握紧手机的手,凑过来站在学生旁边,一同看着面前小小的银杏。

“你觉得呢?”

“我觉得?”

好奇应当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而不能只是一种欲望。欲望以欲望的满足为终点,态度是人一生需要面对的功课。而好奇品质的养成,是要扎下根来的。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慢下来,去用直接经验给间接经验搭桥铺路,让别人的视野成为自己的眼睛。

此时两个人分头作战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分别有着相同与不同的观察,也有着相近与相异的观点。于是碰撞开始,从分享到争论,为了自己的真理固守自己的坚持。从观察的视觉比对,到动手的简单实验,较真而又乐在其中。

此时此刻,新经验的需求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此刻我们才请出手机,与这个世界对话,向世界发出邀请。从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中,摸索前行。这场“争论”以学生的胜利告终,却也以我的胜利结束。无疑他们学会了一种新的思路,掌握了一种新的方法,体验了一次愉快的追寻。而她教会我的知识,和我共同完成的探索,无疑也是我宝贵的财富。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惯性总告诉我们,高深的理念总需要在不普通的时间去到一个不普通的地方干一件不普通的事。但实际上教育的起点并不会离我们太远,或者说不远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看到“真材料”。从这里出发,和近处的人碰撞,和远方的人碰头,才能出得了真才,才能看得到实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