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佳节在望,随着各大高校的寒假陆续开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返乡高峰时期。对那些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游子而言,春节意味着乡情与期盼,也是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但在这些美好属性的另一面,对那些在经济上相对困难的学生而言,春节返乡也会成为一种负担。面对“春运”大潮,抢票的辛苦和旅途的奔波,本就会给人一些压力,而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不佳,家乡离学校又远,来回路费加在一起,不是一笔能轻易承担的开销。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不少高校专门出台政策,为困难学生提供返乡补贴或专项扶助,让这些年轻人在寒冷冬日里感受到了来自校园、社会的善意与温暖。
据媒体报道,在帮助学生返乡这件事上,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了有效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春节返乡时所面临的出行问题,开展“茴香”寒假路费专项资助,为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去年共有26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闽南师范大学提前摸底、提早安排,重点关注因经济困难无力购买返乡车票的学生,及早发放路费补助,还给个别已经外出实习、已返乡的学生寄去了“新春大礼包”。安徽大学针对各类困难学生群体,以及家乡地处偏远、返乡花销较大的新疆、西藏籍学生等发放“暖冬关爱”困难补贴,总金额达19.54万元……除此之外,还有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多所高校推出相似举措。不同的操作方式背后,是相同的真心。
对这些高校而言,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的补贴固然不是小数目,但与学校的整体预算相比,不算很大的金额。然而,对那些符合条件、确有需要的学生而言,这笔资助却是雪中送炭,意义非凡。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刚成人不久,少有背井离乡的经验,对家人也十分依恋。学校动用经费,在春节返乡路上扶那些困难学生一程,可谓把钱用在了刀刃上,既给困难学生解决了问题,也给全体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德育课”,让年轻人体会到何谓善意、何谓关怀。
有时候,个人账户上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可能会直接决定一个学生这一年能不能有机会回家。每年暑假,都有许多学生选择留校,其中多数人是因为安排了实习、社团、旅游等活动,但也有一些人是为了节省生活开支,才放弃回家的机会,甚至把一切余暇拿去打工赚钱。在这种情况下,与春节连在一起的寒假,可能是部分学生一年里仅有一次的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但碍于经济问题,个别学生只能咬咬牙,选择留校。就算花钱回去了,也可能因为花钱的问题而与家人闹得不愉快。这时,如果学校能够伸出援手,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无疑善莫大焉。
教育的本质,既是教书,亦是育人。能否在关键时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是考验一所学校教育成色的试金石。我国的高等学府,不论学校规模、名气是大是小、资金预算是否充裕,都是为了将学生培养为可造之材而存在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把高水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让学生度过充满阳光的校园生活,尽量帮助学生化解现实难题。
越是经历过风雨的人,越会为旁人撑起一把伞。那些接受过学校帮助的年轻人,在未来更容易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将善意进一步传递下去。这也是我们的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状态。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