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未来的很多趋势都会对孩子们的教育,以及他们未来要面对的职场前景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帮他们做好准备呢?这里,我要帮你破除三个迷思,再给你两个建议。

迷思1:名校才能提供最好的教育

第一个迷思是名校才能提供最好的教育。

我们先来说说教育经济学里面的一个最有名的研究。曾经担任过奥巴马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艾伦·克鲁格和他的合作者道尔,讨论了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差异。他们发现,平均来说,名校学生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收入要高7%。这个结论并不意外,名校学生总体来说能力更强,在职场上的表现当然更亮眼。但他们的研究中最有意思的结论是,如果真是好学生,上不上名校无所谓。他们专门去看了一类学生,这类学生考试成绩很优秀,也拿到了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不过他们没去名校,而是去了相对来说更普通的学校。比如,可以上哈佛的学生,去上了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结果,这类学生的职场表现比上名校的学生更优秀。

那为什么学生还都要挤破脑袋进名校呢?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确实看到名校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占优势。招聘的第一轮就是拼简历,你毕业的学校没有名气,连面试的机会都不会有。但是,这是由于现在的招聘制度存在弊端。负责招聘的大多是人事部门,而真正要用人的是老板。这就带来一个风险规避的问题。名校有好学生,也有差学生。普通学校有好学生,也有差学生。人事部门不可能看每个人都看得很准,他可能会犯两种错误:把名校的差生当成了好学生,或者是把普通学校的好学生当成了差学生。第一种错误对他来讲风险更低。他可以跟老板说,那没办法,我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帮你招来了,还不好使,我就没办法了。但第二种错误的风险就太大了。老板会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好的眼光。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人事部门就会宁可招名校的差生,也不招普通学校的优秀生。但是,稍后我会讲到,如果你有主动性,是可以避开这道坎的。

即便是在毕业招聘的时候,名校生有一定的优势,但到了换工作的时候,这个优势就大打折扣了。换工作的时候,招聘者更看重的是你过去的业绩,而不是你当年高考考了多少分。同样,裁员的时候,单位也不会因为你是名校毕业的,就网开一面。所以,虽然名校有光环,但这个光环其实只能用一次。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能考进名校,那么,恭喜你,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如果你进不了名校,那最好要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学校。所谓和自己匹配,就是说你可以稍微努把力,就能在学校里混到中等偏上的水平。就算高考失利,上的大学并不理想,也没什么关系,上什么学校并不决定人生的终点,它只是你人生过程中的一个打卡点而已。

迷思2:最热门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二个迷思。第二个迷思是最热门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

家长和老师经常会跟孩子们说,你们要想好将来干什么,找个好的专业。有人会告诉你,让孩子学金融、学计算机。也有人会告诉你,千万别学新闻,别学土木工程。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很失望,怎么他老大不小了,还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

让我们面对一个现实:大部分孩子到了该上大学的时候,都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这可不怪他们。他们有限的人生经历就是刷了十年题,你让他能刷出什么人生目标?那没有人生目标,选专业的时候要选错了该咋办?

专业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和他当年学的专业都没关系。以后,人的一生可能要换好几种工作,不可能每个工作都是自己原来学过的专业。更不用说,未来的工作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你就是想学,现在也没有那个专业。有一些专业,比如说,会计和工程,毕业之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概率相对更高,但就算是这些工作,干到一定程度也会被提拔到管理岗位,还是换了专业。

现在看起来火爆的专业,以后未必吃香。这是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太快,而教育存在滞后效应。你看到现在某个行业很吃香,所以决定去学那个专业,但是大学就要读四年。四年之后,等你毕业了,那个行业的黄金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你正好一脚踏空。

同样,你觉得没有用的专业很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有用。就说新闻专业吧,这个专业毕业出来确实不好找工作,就算找到了工作,当记者的收入也不高,而且干起来很累。但是,谁说学新闻就一定要当记者?谁说当记者就要干一辈子?每个专业都蕴含着很多独特的技能。比如,新闻能教你如何快速学习新知识,接触社会的不同层面,锻炼你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职业发展中最核心的技能。

所以,我的建议是:允许孩子去试错。学错了专业还可以再换,没想明白可以主修、辅修,学两个专业。实在不知道选啥专业,就选最基础的专业。比如,与其去学人工智能,不如去学统计学;与其去学电商,不如去学哲学。最基础的专业能锻炼你的最核心的技能。至于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在工作中去学习,效果最好。

迷思3:最稳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第三个迷思是最稳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工作也不好找,于是,大家就想,最好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到底什么是稳定的工作?在体制内当公务员算不算是稳定的工作呢?这可不一定。如果去看看过去的改革历史,你就会发现,政府机构也会经常调整。新的职能会增加,但有些旧的职能也会取消。而且,我们一向强调要精兵简政,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裁撤掉机构里的冗员。所以,公务员也不是铁饭碗。

体制内还有一些事业编的工作,比如教师、医生。这就更要看形势变化了。生育率下降,已经影响到幼儿园和小学招生,再过几年,又会影响到中学。学生少了,教师也会有所压缩。

如果不是进体制内,那进大公司呢?一度最红火的那些行业,房地产、互联网、金融,都招了大量员工,但经济形势不好,这两年都在忙着搞优化。所以,大企业也不一定靠得住。

上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并不适用。如果当父母的只知道给孩子出主意:考研吧,考公务员吧,那其实是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挡住了孩子的视线。

年轻一代的成长周期比以前变得更长了。工业革命的时候,十来岁的孩子就已经进工厂了,所以,当时没有什么青春期一说。如今,孩子的成长不仅多了个青春期,还多了个“成年实习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会换好几份工作,中间可能再回学校读个书,折腾到三十岁,才会真正安顿下来。孔子说“三十而立”,证明他很有预见能力。从大学毕业到真正安顿下来,这个实习期是在浪费时间吗?并不是。这是年轻人在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也就是在真实世界里生存的知识。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很多职业的通道被打开了。过去只能上到半山腰,没法再往上走的职业,现在也能到达山顶了。举个例子,厨师这个职业以前最多到半山腰,能做到餐厅的大厨就到头了。现在不一样了,厨师可以自己创业,可以开米其林餐厅,也可以开连锁店。厨师也可以变成明星。网上最火的大V不是经济学家,而是美食博主,他们的影响力一下子被放大了。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既然上山的路比以前多了,走哪条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走到山顶。也就是说,干哪一行并不重要,但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行业里顶尖的水平。各行各业的精英会在山顶上相聚。比如,三流演员能够见到一流演员的概率很小,但一流的化妆师能见到一流的演员的概率就很高,他们甚至能成为好朋友。三流企业家能见到一流企业家的概率也很小,但一流的教练就能见到一流的企业家,因为企业家也要有教练指导他们锻炼身体。

如果所有人都考研、考公务员,或是所有人都去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那就像登山的时候,大家都走一条道,挤得水泄不通,不仅上不去,还容易出危险。可是,上山的路明明不止这一条。稍微拐个弯,就有另外一条上山的路,风景更好,到达山顶的时间更早。

所以,我的建议是: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实习的机会,利用每一个平台,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好准备,有一天,你也可以做到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平台,在旷野中也能自己生存。

两个建议

说完这三个迷思,我再给你提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让孩子尽早接触真实世界。如果家长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让孩子刷题、考试、准备考名校,就忽视了对孩子一生成长真正重要的能力。就算孩子的成绩好,但如果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建立亲密关系,领导一个团队,就没有办法有成功的人生,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变得焦虑、抑郁、厌学。怎么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呢?可以让孩子学习做家务,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让孩子干一份零工,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可以让孩子多和成年人平等的交流,给他找到一个人生导师,身边的榜样。这样,才能让孩子身心都健康。

第二个建议是:鸡娃不如鸡自己。你的阅历会影响到孩子的阅历,你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眼界。我们在前面说到,孩子可能没有人生目标,那是因为他没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行业,尤其是各个行业里面的成功者。你能不能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如果你更优秀,更愿意了解新生事物,就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年轻人能够接触到行业内的高手,就会对行业的内部信息了解得更多,到时候他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招聘都要通过投简历、过人力资源经理这一关。有了引路人,年轻人进入职场会更顺畅。

孩子在成长,父母一样也在成长。在终身学习这件事情上,父母和孩子是同学关系。

如果你是父母,希望你能够和孩子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看完一起讨论。孩子有什么心得,你有什么心得,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跟大家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