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应充分激发人才内驱力

“今年,我们将启动实施一批新的人才项目改革举措,包括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在近日召开的基础研究科学家座谈会上,给科研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表示,科学基金改革将继续鼓励自由探索,保持自主选题类项目资助规模占比总体稳定,保障科研人员能够自主命题开展前沿探索。

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邀请来自13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25位科学家探讨加强基础研究的思路、举措。

与会专家既谈到了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在基础研究“做什么”的问题上,一些科学家仍感到前瞻布局和战略导向不足。在“怎么做”的层面,与会科技工作者在创新链条欠紧密、创新力量欠协同、项目及人才机制欠灵活等方面体会突出。专家们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基础研究战略领军人才的自主培养,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颜宁看来,基础研究应该“顶天立地”。

何为“顶天”?就是在科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篇章、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原创发现。她认为:“这类研究必须坚定不移地鼓励自由探索,探讨未知、拓宽领域,做到‘顶天’。”

所谓“立地”,颜宁认为是目标导向类的基础研究,这类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从需求端作为问题的出发点。

与颜宁的看法相似,加大基础研究的产业需求牵引是多位与会专家认可的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认为,要前瞻部署和重点支持能够对产业发展产生革命性、颠覆性推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在关乎国家命脉的战略性重点发展方向不断积累,构建长板优势;提升应用性基础研究对于产业创新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效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则提出,要凝练出真问题,就需要去引导和发掘产业后端需求,让产业成为出题人和阅卷人。

谈及基础研究的战略导向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认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决条件是构建自主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全链条的布局和顺畅发展。然而据他观察,当前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在上、中、下游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与会专家认为这需要“活机制”“新生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内驱力。

颜宁说:“专心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成为世界上首个发现者或创造者,简直是人生最大的馈赠。若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内驱力,使其才智发挥到极致,何愁没有创新?”

她认为,要激发内驱力,就要尽可能地创造“科研无忧”的环境。她提出,要给大家充分的自由,不被事务性的工作打扰;赋予科研人员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科研经费包干制,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和决策权,让大家合理规划分配科研经费,自主决定科研项目的方向和目标,自主安排相应研究资源和人力;资助机构应长周期、滚动式支持,依托单位应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国家设立各种人才项目,是为了支持科技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我们在深圳强调这些人才项目只是锦上添花,并不影响机构本身提供的科研和待遇支持,尽量避免科研过度功利化。”颜宁说,“我们的人才招聘,坚持不唯论文,对每一位应聘者都组织国际小同行专家组进行评估,考察应聘者的工作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则建议明确战略科学家培育目标,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有意识、有系统地培育战略人才。

在这场座谈会上,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问题也是与会者讨论的焦点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提出,我国急需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乔杰认为,要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基础学科战略、领军人才自主培养及保障体系建设;需分层培养对领域具有超高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战略家”,以及对研究开展和技术运用具有高灵活性的“领军人才”。建议早识别、早培育、早引才,建立“多层次选拔、长期强支持、多维分类评价”的全流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通过分析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结构,提出应该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特别是支持他们开展跨学科研究,“这是孕育重大原创成果的有效路径”。

针对大家关心的人才培养问题,窦贤康指出,今年,自然科学基金委还将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单设赛道,专门资助最高年龄不超过55周岁、平均年龄不超过50周岁的科研团队,给予其更多挑大梁、担重任的机会,推动其早日脱颖而出;试点推进临床医师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鼓励青年临床医师立足临床实践,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科学研究领军人才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