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初中分流要讲才会的孩子, 高中选拔不讲也会的学生

如果将孩子分成三个层次,讲了也不会,老师一讲就会和老师不讲也会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也对应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能力分层。

在小学低年级的阶段,大多数家长都有自己孩子是牛娃的认知,小学低年级课程太简单,至少相对于家长投入度就是如此,课程一小时的学习量安排,但却是一天三四小时以上的学习投入,思维能力一般的孩子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能够在小学低年级就跟不上的孩子极少,一个班级也就会有一两个,这些孩子学习以外,往往也会表现其他明显的不足,而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最早的分层就开始出现,少数的孩子即使老师怎么讲解也不会,课外各种培训也无济于事,除了最简单的认字和加减乘除,几乎不具备一点学习思维,也提前预定了初中被分流的名额,很多孩子进入初中后往往会在较难学科中只能考出几分十几分的成绩。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之间的自主思维能力逐渐显现,尤其初二阶段的数学体现更为明显,几何的概念并不复杂,老师讲题也容易理解,当自己做题却有更大的难度,不再是依葫芦画瓢,思维方式转化,通过自主思维建立逻辑链才是最大的难点。

老师的授课更多用于启发,引导其自主逻辑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原本相差不大的群体,第一类的学生可以能够应付思维赛道的变化,甚至因为思维的难度提升,反而建立更大学习乐趣。第二类的学生,需要去思维化的讲解才会做题,大量的孩子通过培训班维持甚至提升成绩,第三类则是课内跟不上,课后不愿意提升,完全不具备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孩子,哪怕是培训机构的背模型也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成为分流的第二波主力。

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并没有明显高低之分,但在进入高中后,其获得成绩不同方式的差别开始显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自主思维能力要求更高,自身能力对于成绩影响因素占比更大,第一类的学生往往越学越优秀,而第二类学生在外力因素不再时,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劣势明显体现。

高中比的是天赋和思维能力,很多学生的能力甚至超过老师,同一张试卷,老师的得分不如学霸并不少见,老师的上限不再是学生的上限,老师不讲也会的情况更容易出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