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寄成绩单: 别把大学生当孩子丨九派时评

日前,有浙江大学本科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学校寄给家长的期末成绩单,引起热议。澎湃新闻查询发现,全国有不少高校的部分学院在期末给家长寄送纸质成绩单。

此事并非今天才有,早在2018年,深圳大学向家长邮寄快递,包含《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学生个人的成绩单和成绩换算方法,便引来一片争议。如今,此类做法更是成为一种流行。

站在校方角度看,通过邮寄成绩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普遍性的认知,但大学生却未必认同。据报道,对于学校邮寄成绩单的举措,有的学生认为,寄成绩单可以打通学校和家庭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的学生则认为成绩并不是绝对的标尺,无法完全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更包容、开放的,学生应该全方位地发展综合能力,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不仅仅是专注于成绩。

向家长告知学生成绩,通常是中小学时代的惯例,过往大学并没有这样的机制。进行机制“创新”并非不可以,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保持家校沟通,加强联络,当然值得鼓励,但保持一定的边界感仍然是需要的。大学生早就不是小孩子了,硬要用对待小孩子的办法来对待大学生,似乎不妥。相较于中小学生的不成熟、不独立,大学生已成为成熟、独立的个体,拥有一套自我评价、自我建设体系,可以对自己负责——包括承受苦果。然而,向家长寄去成绩单,打破了这种“自我负责”的氛围,显得有些突兀。而且,学校这么做,并没有事先与学生商量、获得他们的同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种不适感,学生会感到没有受到尊重。

成绩单代表着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折射着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家长确实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学习状况的必要性,但前提是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同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才可能更顺畅、更有价值。毕竟,让家长看到成绩单不是目的,以积极互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才是目的。向家长寄出成绩单,极易造成情感上、心理上的波折和冲突,并不利于双方平和对话、实现共鸣。

近年来,一些大学建家校群、发布消息要求家长“收到”、大学生出校门需要经家长同意,凡此种种,均是把大学生低龄化管理、把成年人按未成年人对待的明证。

近年来,也确有一些大学生因成绩不达标被退学、本转专。大学从严治校是一大趋势,这就要求大学切实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但这并不等于把大学生当孩子对待。和中小学相比,大学的教育特点和氛围无疑存在巨大差异,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信的大学氛围,才是大学的正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