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是开展德育的关键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课程,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端正学生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科学课堂是小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未来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本文将简要阐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德育教学的必要价值,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索其融入的方法与途径,期望在丰富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引言
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的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必要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完善,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多学科融合,共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转型的主要特征。将德育教学融入到科学课堂中是小学阶段实现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举措,其本质上是将二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创新,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小学科的教学进行升华和创新,使其由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价值观以及综合学习品质。
另外,传统形式的德育教学普遍存在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的特点,不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特点,因此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而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通常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经验有紧密的联系,且教学内容和过程具有较高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可见,将德育教学引入科学课堂,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德育教学的抵触心理,激发其参与德育教学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显著提升德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教学作用。
二、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观念
(一)安排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思想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德育导师安排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挫折、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科学探究实验作业,让学生大胆猜想种子发育成植物器官所需的外部条件,并通过自主实验进行验证,总结出实验结果。教师可设置以下实验条件:(1)种子暴露在没有水的空气中;(2)种子放在温度、湿度适宜,且有空气的环境中;(3)种子放在水中,不接触空气;(4)种子放在湿润、温度较低、有空气的环境中。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上述实验,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实验条件,并让学生每天做好种子发育的记录,验证自己最初的猜想。通过在科学教学中设计安排探究性实验,能让学生自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猜想、自主验证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思想素养发展。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将科学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关心自然、珍爱生命、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当前,我国积极倡导全民绿色环保,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绿色环保理念与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思想素质。如,在《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中,教师可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我国重要城市环境污染的视频片段,包括湖水污染、白色污染物、公园垃圾、工厂工业废料、大气污染、能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视频片段,以及污染严重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视频,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之后,教师让学生举例一下自身生活周围出现的环境破坏问题,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三)和谐课堂互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愈发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弱化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平等、真诚地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伙伴",从而真正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利用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德育教学。
以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课程教学为例,本章节通过七小节的教学内容,讲述了植物由种子到成熟的完整变化过程。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以往教师在进行本章节的教学时,普遍会采用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然后通过布置课后实践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实践与探究。在上述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同时,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进一步影响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养成。
针对上述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该章节的教学。第一,结合第二节课《种植我们的植物》的教学主题,与学生一起在校园某个角落或班级花盆中种下几粒豌豆种子,并带领学生制作规范的实验观察记录表。此后,教师每天都要带领学生对植物进行细心照料,并结合后续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对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与记录。在师生共同的精心照顾下,豌豆很快就会破土而出,教师可以结合豌豆的真实生长和变化状态,与学生一同观察不同时期的植物结构状态,通过绘画、拍照、文字记录等形式,与学生共同制作趣味化的"豌豆成长日记",将其生长过程详细生动地记录下,还可以针对豌豆的不同生长时期,与学生一起利用网上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学习浇水、施肥、松土、授粉等植物种植知识。当豌豆成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体验摘豆荚、剥豌豆的乐趣。
三、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外,还要按照适度原则,自然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就能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德育[ J ].中国教育学刊,2018(S2):
[2]何佳晶,探究德育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渗透[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19-2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