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能得到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也可以得到提升,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语文教师要依据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载体作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全面渗透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与素养。

促进语文学科发挥文化教育使命

人类文明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教育则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语文学科教育工作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情感,促使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得到强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小学阶段共收录120多篇古诗文,同时,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多元化的题材形式,涵盖文学、艺术等较多领域。在呈现方式方面,小学语文教材综合运用了故事、儿歌等诸多形式,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语文教师要依托教材文本,深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优秀文化,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功能。

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文化则是核心素养的核心与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语文学科来讲,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与要素众多,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紧密联系着传统文化,学生只有深度浸润传统文化,其语文素养方能得到高效提升。

因此,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培育和发展。

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学校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关键载体。小学阶段的学生虽不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存在极强的可塑性,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特别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浓厚,德育优势巨大,深入融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渗透传统文化的条件和优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