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间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李东洋,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硕导”。
只不过,这个“硕导”不是大学里的硕士生导师。这些年,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东莞理工学院在国内率先探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并聘请了一批校外产业导师。
作为东莞市品一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部门负责人,李东洋如今是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的一位产业导师,负责指导3名研究生和9名本科生。
对于这个新角色,李东洋起初有点蒙。直到学生们来车间报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要当“老师”了。
他不知道的是,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转动。
(一)
热情健谈,开朗爱笑,还有些书卷气,今年37岁的李东洋看起来更像是文科生。
但一跟人聊起自动化装备领域,他“疯狂输出”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又不得不让人相信这是个“技术控”。
十几年前,他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跟着父亲来到东莞。从传统制造业入门,在先进制造业进阶,他从一名学徒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现在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动化部门的负责人,有着多年一线项目经验,牵头研发多个自动化生产设备。
“我会把自己的技术和摸索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他对学生们说。他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自动化部门的工程师团队。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产业发达,产学区域布局紧密,产业学院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广东已有数十所本科高校都建立了现代产业学院,覆盖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学业+产业”双导师制成为“主流”,越来越多像李东洋一样的企业技术人才成为产业导师。
按照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的培养模式,学生要在企业开展项目毕业设计、专项实践,并且毕业设计题目必须取自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
于是,李东洋和团队把一些订单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分组参与。学生们在车间跟完产品设计、生产全流程后,再结合自己的所学和理解,重新画出产品设计图,并形成项目报告。
“这个参数为啥这么设置?”“这样做不是更简单吗,为啥要用更复杂的方法?”有学生表达困惑。
李东洋便把工程师和学生的设计图放到一起,一边比对、一边分析。“毕业设计的作品一般不需要真正生产出来,但企业的订单不仅产出实物,还得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他说,“比如设计一个标准化的茶杯很简单,但如果要多种形态、款式、色彩,就变得复杂了。大家明白了吗?”
他深知,“真刀真枪”训练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是产业导师的职责所在。
(二)
这些“00后”的年轻人,让他想起初出茅庐的自己。
彼时,在“世界工厂”东莞,很多企业仍以初级代工生产为主,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李东洋工作的第一家公司,虽然有研发部门,但基本无事可做。
他跟父亲诉苦。老李上个世纪90年代就从河南农村来到东莞,一直在工厂车间,做过鞋,也组装过电子产品。他鼓励儿子:“想做啥就去做吧。”
后来,国家、省部署产业“腾笼换鸟”、创新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研发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愿找到施展平台的李东洋,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技术人才。
有一次,他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当学徒的时候,一出错就会被师父骂。你们现在真幸福!”
“那你怎么没骂过我们?”
“不用把我当师父或者老师!大家都是年轻人,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现场一片欢乐的笑声。
李东洋之前只有工程师业务交流、培训新员工的经历,要么太深奥,要么针对性太强,跟学生不“适配”。于是,他在工作之余,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基础,重新梳理实战中的知识和案例,学生今后无论去哪个制造企业,都能用得上。
他和团队指导的9个本科生,是东莞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奋楫计划班”的学生。李东洋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用两个月时间,把常用的设备标准件及其详细参数梳理出来。
“这么多,怎么整理?”有学生提出疑问。
在解答搜集的途径和方法后,李东洋说:“这个任务需要下‘笨功夫’,但能帮助你们熟悉这些标准件,以后工作要用到时能够快速查找,提高效率。”
“基础打好了,才能奋楫扬帆!”学生们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三)
有一天,研究生阿锋找到李东洋,非常认真地说:“李老师,我想跟你学技术!您能不能把技术传授给我?”
李东洋看着这张青涩的面孔,点点头说:“可以!”
其实,他早已注意到这个湛江小伙。在很多深夜,研发部的灯还亮着,就是阿锋在研究设备。
“你‘浪费’了公司不少电哦!”李东洋打趣他。
玩笑归玩笑,阿锋的专注和爱钻研,打动了李东洋。
几名研究生已在参与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李东洋所在的企业有来自国内外的订单,涉及高精密零件加工、模具设计制造等。阿锋领悟力比较强,又很刻苦,参与了一些重要项目,有的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这套工业视觉缺陷检测设备,你能上手了吗?”有一次,李东洋从国外出差回来,想来个临时测验。结果,阿锋二话不说,直接开始“秀”操作,一整套下来行云流水,没打一个磕巴,让李东洋很是惊喜。
有时,当着别人的面,李东洋会感慨:“阿锋有的操作技术已经赶上我了!”
“当‘硕导’感觉怎么样?”有同事半开玩笑似的问他。
“感觉‘压力山大’!”
这些年,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科技“含金量”“含新量”越来越高。“学生们以后很多要进入新兴产业,我们也得及时更新‘武器库’,抓紧提升自己,不然就误人子弟了。”他常跟同事说。
有了危机感的李东洋,这几年开始挤时间上网课,特别是英语课。“我们的很多产品出口海外,操作页面是中英文。学好英文,还能及时了解国际工程界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不仅自己学,他还敦促阿锋他们学。
和“00后”一起待久了,李东洋没觉得被“整顿”,反而有时被“卷”到:阿锋依旧在车间待到深夜;常有学生缠着他讨论问题……不过他懂得这份热爱。
看着车间里年轻的身影,李东洋满眼都是自己22岁时的影子。
开栏语:
这些有趣的“工”,到底是谁在“打”?时代发展,带来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也为人们开拓了职业新图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南方+客户端推出“新职人”系列报道,讲述他们不一样的职业故事。
南方+记者王聪
[作者]王聪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