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中产家庭的“教育风向”变了: 带头退出内卷行列, 被赞明智之举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梁晓声

穷啥不能穷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家长来说,无论家庭收入如何,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家长都想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

但随着教育越来越卷,教育的成本似乎也高的没了上限。在过去,家长能供出来一个大学生,就算功成身退了,而现在,大学生满地跑,本科的学历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于是乎,一些家长开始“鸡娃”、“内卷”,试图倾尽全部家底,来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中产家庭的“教育风向”变了:带头退出内卷行列,被赞明智之举

其实教育这条路,不止学生苦,家长也苦。小时候辅导作业,家里总是鸡飞狗跳的场景,学生长大了,补课费、兴趣班开始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中年家长们的身上,好不容易熬到学生上大学,又要面临难题:读研吗?出国吗?

此时家长的精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普通家庭的父母,已经很难有能力再给学生更好的资源和帮助了,但中产家庭却不一样,中产家庭的父母一般工作稳定、薪资不低,且有一定存款

这类家长早早地就为学生存足了教育资本,因此当学生到了人生的转折点,是有底气选择更好的出路的,比如曾经被中产家庭追捧的留学。但内卷似乎来到了物极必反的阶段:现如今,中产家庭的“教育方向”发生转变,一些父母甚至带头退出了内卷行列。

网上有一位家长分享:自己之前一直有送孩子出国的想法,为此一直督促儿子学英语、考雅思,但在孩子的劝说下,自己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儿子给出的理由是:花几百万出去留学,回来还要找工作,还不如留着这笔钱,让全家人的生活更好,那一刻家长也被说服了,他也第一次意识到,孩子长大了。

教育的本质不是内卷,中产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实则是一种觉醒

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也和身边人的“前车之鉴”有关,这位家长认识的邻居里,有一对老两口,二人是中产家庭中家底比较厚的那种,有自己的产业。

两口子有三个孩子,二人也是拼尽全力把三个孩子全都送出国读书了,结果毕业后一个都没回来,老两口除了前几年去美国帮忙带孙子之后,就回国自己过了,二人先后离世都是在养老院,儿女一个也没回来。

中产家庭教育风向的改变,被赞同是明智之举。现在的家长都通透了,比起内卷教育,见过许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后,也明白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内卷。

而是启发学生通过一些方法得知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是什么,一个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让每个人都有尝试不同工作并且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不同的人都能在社会的多元化中找到自己能发挥价值的岗位。

而不是为了卷学历而卷,也不是把某种出路或者某种职业看得就比其他选项高贵,社会需要平等性,因为社会的性质永远是协作共赢的,你再努力、再卷,也无法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充其量只能成为“发挥自己能力优势的人”,换言之,就是能成为体现出自己价值的人。

中产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实则也是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内卷下,逐渐产生的一种觉醒思想,中国的孩子太累了,中国的家长也太累了,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能看透教育的本质,摆脱内卷带来的无尽内耗。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