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校长来了|武侯特教校长蔡晓莉: 16年初心不变, 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

封面新闻记者周丽梅实习生许骅莹

你会如何定义成功?有的人认为身居高位是一种成功,获得学术的突破是一种成功……但在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蔡晓莉眼中,一个不会自己吃饭的孩子,能够独立吃饭,是成功;一个找不到回家路的孩子,能记住家的位置,这是成功;特教学校的孩子,能够实现生活自理,这也是成功。

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蔡晓莉在特教学校一干就是16年。“让每一个特殊的孩子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让他们不再‘特殊’。”这是蔡晓莉的期盼,她一直在努力的路上,未曾停歇。

坚守特教事业16年初心不变

让学生去适应社会

10月13日,走进武侯特教,校园里好不热闹。原来,学校正在举行生活自理节,孩子们依次上台,洗手、叠毛巾、剥橘子、煮毛豆、做三明治……普通人轻松能完成的事情,他们做起来有些吃力,但一旦完成,他们也会手舞足蹈欢呼庆祝。另一边,蔡晓莉正在远端教学,通过线上送教的方式培训教师,也为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指导。

2007年,蔡晓莉被任命担任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四川省第一所针对智力障碍孩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培智学校。主要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脑瘫、多动症、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类型特殊儿童。

“刚到学校时,真是很难适应。”尽管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她到学校的第一天依然懵了,还不了解如何专业地去与这些特殊孩子们接触,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完成她的教学工作,和孩子们打招呼都是小心翼翼。

蔡晓莉第一次到教室听课时,老师教了两个词语,12个学生里只有两个学生学会了,但过不了多久也彻底忘了。一时间,蔡晓莉焦虑不已,不知如何才能把学生教好。“既然来了,我就没有退路可言。”蔡晓莉重振信心,开始思索如何让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推行个别化教育计划

挖掘每个特殊孩子的闪光点

2008年开始,武侯特教在全省率先推行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特点,制定一份个性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为此,蔡晓莉带着老师们根据学生需要对教材、教具等进行自编自制。课程调整后,虽然老师付出双倍的劳动,却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孩子们支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2013年,武侯区委区政府委托教育局成立了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基于老师们对孩子的准确评估,然后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给孩子的是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从课程、教材、教法,从一个人研究到组织一批老师一起研究,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进来,为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普通教育助力。“每个孩子个体差异很大,我们要善于等待,挖掘每个特殊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百花齐放。”蔡晓莉说。

给家长写了一本书

提升家长自身教养能力

这几年,蔡晓莉一点也没闲着,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家长的培训上。

“很多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却输在了终点,这是为什么?”曾有一段时间,蔡晓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只关注成绩如何,学到了什么知识点,而忽略了孩子整体的提升。”蔡晓莉认为,要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家长。

在武侯特教,每周会固定召开家长培训会,家长能够系统学习行为管理、情绪处理等有效的方法。蔡晓莉谈到,学校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了适应社会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离开了学校,更多地需要家庭的支持。有的学生他可以自己出去工作了,但家长不愿意了,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特殊”,会受欺负受伤害,要将孩子保护在“特殊”的环境里。孩子接触不到外面真实的社会,就得不到完整的成长。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提升教养能力,蔡晓莉编写了《正向教养修炼:特需儿童家长手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讲述家长在教养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及解决技巧,对家长教育观念、情绪管理、家庭教育技巧、社会资源获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提升家长自身教养能力的同时,还提供了寻求社会支持的多种渠道,让更多家长受益。

近年来,有不少孩子从武侯特教毕业后,陆续踏上工作岗位,逐渐适应正常生活。每每提及,蔡晓莉既骄傲,又深知办好特殊教育,肩上沉甸甸的责任。16年坚守特教事业,蔡晓莉的初心很简单,“让每个孩子都有尊严地快乐生活,融入社会,用爱与责任办好特殊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