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这个隐藏的细节, 用好了四两拨千斤!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很高的关注度,并不令人意外。

校园虽然有个外号“象牙塔”,但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总会有阴影。有了标准,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有数了。

教育部6日发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①学校应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②学校应预防制止教职工与学生恋爱;③对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等严重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算是对时常出现的校园欺凌、师德失范等问题的一个系统回应。

从校园欺凌的角度而言,我关注的点,和大家略有不同。

“规定”中有一个隐藏的小细节,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至关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只要管好了这个细节,就扼住了校园欺凌的咽喉。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

敲黑板,来看图——猜猜是哪个细节?

……

答案揭晓:

(四)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这一条很容易被忽略——不仅在“规定”中容易被忽略,在校园中也容易被忽略。

很多老师会认为,一个孩子只是被孤立,并没有受到欺辱,不会有什么问题;

对“故意孤立他人”的孩子,既不容易拿到证据,拿到了证据也没法处罚,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一睁、一闭之间,危险就形成了。

如果校园欺凌能够预防,那么,“防孤立”就是最好的预防。这远比出了问题再补救,影响要小得多,也省力得多。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多数情况下,某个或者某些孩子被孤立,并不是同学们故意的行为,至少在最初,是无意识、无恶意的。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了群体生活。这种群体生活,本质上是从家庭中脱离,进入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角色定位。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种社会意识的形成,和猴群、狼群甚至小狗群、小猫群没有太大区别。

核心只有一点:形成等级。

即便等级的梯次不明显,“首尾”也会很清晰:有人逐渐成为“孩子王”,有人则沦落到底部,大部分孩子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

人的理性,要比动物们强大许多。这就决定了这种竞争关系不会那么明显。猴群争霸赛确实残酷了点。

但这种取决于原始本能的竞争冲动、伙伴关系,却是客观存在的。

一旦班级集体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头部”“尾部”之后,老师和学校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关照这一头一尾。

“孩子王”会表现得比较强势,甚至一呼百应——这不是大问题。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伙伴压力”的形成。

处于集体头部的孩子,偶尔会瞧不起位于“尾部”的孩子。原因无他,“尾部”孩子往往比较自卑,不合群。

“孩子王”对“尾部”有了这种轻视之后,即便他没有恶意,也会形成“伙伴压力”——其他孩子会觉得,如果不对“尾部”表示不屑,甚至孤立他、欺负他,自己就显得“落伍”。

这就叫“伙伴压力”。他不是真的想去欺负、孤立这个孩子,而是担心别人都这么做了,自己不这么做,也会被孤立。

氛围一旦形成,问题会滚雪球一样扩大,孤立者越发被孤立,成为班级里的“树先生”。

出现这种孤立的苗头,老师的介入非常关键。

在问题变大之前,解决它,其实很简单:引导几个热心肠的孩子,和被孤立者成为好朋友。

孤立现象刚刚出现之时,问题往往不严重,同学们还没有养成“以欺负被孤立者为乐”的习惯,适当引导,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学会共情,很容易挽回。

好比班级中出现《夏洛特烦恼》中的“大春”,你就要给他找个铁哥们——夏洛。

坐等问题扩大再补救,就麻烦了。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