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是赢在“起跑线上”吗? 不同的教育理念, 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2021年的高考即将来临,现在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高三的学生正在题海中奋起拼搏,

而此时,又有多少父母的焦虑地度过不眠之夜,烦乱,焦燥的心情,此处可以省略500字。

很多人把高考当作是人生的分水岭。也确实是如此,考上了好的大学,人生可能是另有一番天地。没有考上好的大学的学生,是不是就没有出路了呢?

因为“高考”这个敏感的词汇,毛坦厂中学再次登上热搜。

安微六安毛厂中学,号称亚洲最大高考エ厂,是学生眼中的“地狱”“集中营”,学校处在一个常住人口只有5000人的小镇,一旦开学,人数可以暴增到5万人!

然而这个小镇堪称是中国靠“高考”养活的小镇。

租金直逼北上广,也是每年都有“暑假”的小镇。整个镇子禁止一切娱乐,最后一家网吧也在陪读家长的强烈反对下被取缔。

留下的是题海战术和分秒必争的作息时间,严格到家长掐着时间做饭,号称决不让孩子多等一秽。

这里与世隔绝,却没有世外桃源,有的只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一条狭窄的通道!

为什么毛坦厂中学最具有代表性?

因为它是绝大部分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缩影。

然而,更多的家长为了决胜高考,做了长足的准备,相信你我都在其中。

没雄厚的财力,没有资深的背景,又有谁能敢怠慢这改变命运的机会呢?

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有时不尽公平。

但是作为普通的家庭,还是会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的。

对此,很多家长认为,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以便高考时冲刺的时候,可以拔得头筹。

所以启蒙教育一直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再是过去散养式的教育方法。从怀孕就开始的胎教,到了出生后0-3岁的早教,再到上学时的音乐启蒙、智力开发、速算、编程学习班、兴趣班等等,各种各样的课程琳琅满目,孩子从小就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天地,就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那些在起跑线上领跑的孩子一定成功吗?

90年代有一位被称为“东方神童”,叫魏永康。

1983年6月,他出生于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魏炳南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因打仗负伤一直瘫痪在床。母亲曾学梅是县百货公司的一名工人。自小天资过人的魏永康,成了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魏永康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曾学梅就教儿子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

尽管魏永康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教育还是取得了不少效果。

在母亲的倾心教育下。魏永康从2岁开始,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1985年,还只有2岁的魏永康,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时,他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13岁时,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大学毕业后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他的妈妈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于是,曾学梅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后来读湘潭大学时,曾学梅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后期到北京读书,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仅3年时间就被学校劝退。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起跟踪调查了210名极具天赋的儿童,但最终发现其中仅有6人(3%)“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

没有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一定会失败吗?

安金鹏,1997年7月28日,作为一名天津一中高三学生,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喜获金牌。

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8月1日,飞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他的家里极穷,考取了天津一中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

他是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而他的母亲初中没有毕业,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一个贫穷的母亲,抚养出一个出色的儿子。

安金鹏说:“我要用我的整个生命感激一个人,那就是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可她教给我的做人的道理却可以激励我一生。”

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两个孩子不同的人生。

我想,无论孩子是否站在了“起跑线”上,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做出了最大努力,可是决定人生成败的绝不是起跑线。

因为起跑之后,人生的路还很长,更多的路还要靠孩子自己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