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再谈学科“无用论”——我们对教育的一些误解

有消息称:未来我们中考升学将分流,50%进入普通高中就读,以后可以参加高考;另外50%则进入技校或者职高,直接进入职业技能培养阶段。

之前,我写过几篇文章来谈论取消或者降分数学和英语课的问题。

之所以会讨论数学和英语课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这两门知识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很多人都用不到。

由此,很多人会得出一个结论——学科“无用论”。

我们中学学习的任何一个学科,对广大的中学生群体来说,未来能用到这个学科的人都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学科对其他中学生来说完全没有任何学习意义。

这种“无用论”观点对吗?

从事实出发似乎是对的,但是,这种论点有一种误解——中学就应该对未来职业负责。

但实际上,中学教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实际上都还是基础教育阶段,与职业技能或者专业知识培养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用学科“无用论”来讨论中学科目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方向。

学科“无用论”仅仅只存在于中学吗?不是,大学也有这种现象。

我自己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就有很深刻和亲身体会——明明我进入大学是来学专业技能方便我找一份工作的,怎么还要学习一些根本与专业毫不相干的课程?

不知道有多少大学学子跟我当年是一样的想法。

其实,像我这种观念是现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其实是对大学一种很深的误解。

大学教育,通俗点来说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

注意:是学习专业知识,不是专业技能培养,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别。

我记得我读大学时,有位教授用最直白的话给我们描述了大学教育的三个阶段:本科——发现问题,硕士——提出问题,博士——解决问题。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具备这方面的经历,所以这个描述是否正确,是否偏颇就不做判断了。

这位教授的观点一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即便是快将近20年,我依然记忆犹新。

这位教授的描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向——学问、研究。

也就是说,大学关于职业技能的培养那只是附带的一个功能,然而这个功能却成为当今社会我们对大学最主要的认知。

先举个例子来说明,后面再来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以现在很火的视频剪辑行业为例,一个编导专业或者影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学习四年,而一个自曝刚入行月收入11K的视频剪辑师仅仅只是自学了半年。

固然会有人说编导专业的工作可选范围更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仅就单一工种而言,大学教育远远不如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既然我认为找工作是专业技能培训更好,为什么大多数人依然选择大学就读,也还是会认为大学就是一个专业技能培训的场所呢?

原因如下:

第一,国家层面没有对职校、技校、专业培训机构有足够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国家任何机构、单位公开招聘的岗位有多少是面对这些技能培训机构的?

第二,大学生在如今我们的社会中依然比例不高,尤其是偏远不发达地区,更是稀罕,所以大学生这个身份依然值得大多数人去追求,引以为荣的从来都不是个别现象。

第三,整个社会的认知层面,还是各种招聘的实际现状,都在说明大学生在招聘市场的地位远远高于专业技能培训出来的学生,职场上存在鄙视链。

第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本身的良莠不齐,还有技校、职校形成的整体坏学生扎堆印象,早年间各种培训机构乱象丛生的新闻,让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出来的学生一直处在主流就职环境的外面。

总结:这次谈学科“无用论”,其实最主要的是一种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一种认知上的“误解”。

这样的“误解”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招聘市场体现出来的就业形势一直在证明这样的“误解”是正确的。

不把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解决好,单纯只是将中考升学分流,只会让这样的“误解更深”,再把更多学生推入就业形势恶劣的环境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