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中小学校长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在校平均时长11个小时, 最经常巡视校园

5月16日,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组委会发布了全国首份《中小学校长行为研究调查报告》,该报告对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上千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网络调查问卷,其中81.6%来自公立学校,18.4%来自民办学校。

数据显示,校长平均到校时间为7:15,平均离校时间为18:19,在学校平均时长为11小时3分钟。此外,在过去的一个学年,31.3%的校长有一半时间在加班,35%的校长偶尔加班,15.6%的校长经常加班,16.9%的校长基本都在加班。

除了加班时间,报告也对校长的休假时间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校长基本无工作的休假天数平均为46天,但从具体的时间来看,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37%的校长休假时间少于25天,50%的校长有50天的基本无工作休假。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休养天数平均为2.7天,但也有56%的校长在一学年内没有因为身体或其它原因进行无工作休养。

校长的时间去哪了?主要分配在校园巡视

在任职校长前,不少校长是在一线教学,在任教学科中,语文、数学、思政占比最高。但从一线教学的老师晋升为校长后,其工作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

报告显示,校长们平均时间分配最多的前五种行为由高到低依次为:巡视、检查学校;对学校未来规划的思考;组织和参与内部会议(例会、专题会议等);对学校现状的思考;协调学校内部关系。

报告分析指出,所有校长都在“对学校未来规划的思考”赋予了非常高的时间分配权重,说明校长群体整体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对于校长来说,巡视、检查学校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优秀的校长会花费更多时间在校园、餐厅等地方走动,并花费大量时间了解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与师生交谈,在巡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此外, 作为管理者的校长,巡视、检查的过程是对学校的安全、日常制度、教师教学、课堂情况的综合了解与干预。如报告分析指出,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校长,当他带着对学校未来的愿景、文化理念的思考去巡视校园时,这种行为就成为管理与领导的综合行为。在了解和干预学校相关事务的同时,他也在思考学校现状与学校的未来规划。

校长的职业发展:首席教师—管理者—领导者

报告指出,校长的总体发展过程是:首席教师—管理者—领导者,工作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而且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校长越来越摆脱具体事务,更多地思考教育理念、学校愿景与组织文化、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规划,同时也更加注重学习。

从整体来看,校长群体都在“对学校未来规划的思考”、“设计和完善组织架构”以及教育专业学习和校长职业学习方面投入比较多的时间,这体现出校长群体有比较强的前瞻性,始终在寻求突破、进行探索。

与此同时,报告也对不同任职时间的校长给与了相关的建议。具体而言,任职1-5年的校长,正在从首席教师向管理者身份过渡,在这个阶段,校长较多时间用于完成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如教学、处理报表及材料等,从而导致工作时间长,加班频繁,但更多的是直接管理具体的人与事,以及过多协调内部关系,以致于没有足够时间分配给更高层次的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

对于这一阶段的校长,报告建议加大校长职业素养学习的投入,提升管理和领导技能;掌握高效学习模型,提高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让行为更具综合性;改善沟通模式,提升同理心,建立高期望、高激励的工作环境;改变管理方式,建立结果导向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改进教师团队思维方式,由指出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

对于任职10年及以上校长,已从成熟的管理者发展成为领导者,对于这一阶段的校长,报告建议加大教育哲学及通识性学习的投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和系统性的教育观;构建教育理念、学校愿景、教学目标的完善体系;理性权衡学校愿景与教师工作效能的冲突;通过改进组织架构对教师更多赋权;培养和储备领导型人才。

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李斌表示,在学校特有的教育生态中,校长是这个生态的核心管理者、设计者、创造者,通过他的行为,通过这个生态,影响、塑造老师和学生,进而影响、塑造着社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