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作文写好了语文就学好了的奥秘

一些孩子写作不错,每次考语文,作文都能得的一个很高的分数,整张卷面的分数也不低,是不是作文写好了语文就学好了?

或许是吧。在古代考试的时候,很多朝代都采用科举取士的方法,只是考一篇文章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而写一手好文章的人更容易高中头名,但也要分什么样的文章才是考试专用的文章。大部分考试用的文体属于政论性文体,要书生纵论天下大事,或者给朝廷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要写成文气充沛的文章,还要讲究谋篇布局、义理、考据、辞章,不能只是自怨自艾,无病呻吟。虽然写好了文章不一定能做一个好官,但封建科举取士的设计者认为写了好文章和做官有着必然的联系。政论性文体要求有论点、论据,还要讲究论证方法,讲求严密的论证逻辑。当然,写好这样一篇文章并不容易,需要考生寒窗苦读,能达到苦读十载的就非常普通了,而有的竟然苦读一辈子,到了五六十岁还参加乡试,已经算是老童生了。范进一把年纪才考中了举人,已经凸显了科举考试的弊端,但终归还是保留了让寒门读书人上升的通道,没有完全堵死。

寒窗苦读之后,就要训练写作了。为了达到考试的时候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效果,书生们不知道写坏了多少枝笔,用废了多少张纸,还要投奔名师,靠人家讲授才能获得进步。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为了勉励后辈书生马君则,宋濂现身说法,把自己年轻时候抄书的苦痛,求师的艰辛,做学问的艰难都写出来了,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寻找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苦痛更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呢?这样主动求学,如果还是做不成文章,那就是天资不行了。古代好几个封建王朝就凭这科举取士为官场补充新鲜的活力,也维持了官场长达上百年的运转,并不能说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到了现在,虽然写文章不是考试的唯一科目,但考语文的时候还是要学生写作文的。一篇作文可以看出学生遣词造句的逻辑思维,看出学生平时读书的多少,看出学生结构文章的能力,当然也可以看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是学生真能把作文写好了,还保持了原创,就能形成一定的文字分析和运用能力,而语文大多考察的就是对于文字的分析和运用,拼音只占很少的分值。作文写好了,阅读理解分析也就到位了,诗词赏析也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而对于病句修改、仿写、综合性学习等题型也就得心应手了。可以说,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也是提高语文分数的必经门径。

中考作文五十分,高考作文六十分,都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还要做到恰当表达,不失文采。如此的文字要求是最基本的语文文字要求,达到这种要求之后,再做运用其他的技巧也就易如反掌了。而反过来却不行,有的学生只是投机取巧,做阅读理解题很在行,写作却很懒惰,不惜准备一篇非原创的作文当做自己的,等到考试的时候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作文,其实并非真的出自原创,也不是自己认真构思的,当然要等而下之了。但并不能说这些学生的语文分数要低很多,毕竟改卷老师改作文的时候只是当做一个大题来改的,却不会认真审查每一个字,也不会当做标准的能发表出去的文章来打分。

练习原创作文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像古代书生那样寒窗苦读,也要像他们那样不断练习写作,才会有所收获。可惜的是,现在的语文考试并不一定要求学生作文保持原创,也不会给作文增大分值,只是当做一个大的论述题来设置,或者当做一个讲述自己励志故事的题型来设置,却大大背离了古代考试作文的初衷。或许,现在的学生都不怎么读课外书了,也不会像古代书生那样寒窗苦读了,当然也就不会做原创式的写作了。写作文大多矫情,不会抒发真情,就是抒发真情也得分不高————或许作文的设置已经弄得题材非常狭窄,让学生不能抒发真情了吧。

但写原创作文好的学生语文成绩一定会好,这似乎是一个规律。要是写的作文并非原创,而是抄袭、拼凑的,语文水平就不一定高了,有时候虽然能蒙混一时,但遇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还是捉襟见肘,抓耳挠腮————或许这就是大学生论文抄袭剽窃的根源吧。从小学写作文就要拼凑好词好句,抒矫情,还要抄袭,到了大学写论文的时候仍然要沿袭这种套路。毕竟,他们已经只会用别人的话来写作了,失掉了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当然也就失掉了描述的能力。

而从小就强调“我手写我口”并且写作不错的学生,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并且具备很多方面的办事能力。谁说古代的科举取士就一定是坏的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