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多准高一学生已经完成了初升高衔接课程的学习,对于衔接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题型、思路、方法以及高中阶段需要领悟、应用的数学思想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及理解。然而,“知其然”属于第一层次任务和目标,要想巩固学习战果,则建议尽量往第二层次“知其所以然”上升,只有达到第二层次才能确保基础的牢固,再来迎战高考水平的题目或综合题。
下面针对初升高衔接知识点典型问题,挑选因式分解中的2个进行解释说明:
一、什么样的二次代数式能做因式分解,能用十字相乘法操作?
对于二次的代数式,可以套已知公式,也可以拆项、添项、配方,还可以十字相乘,用这些技巧都可以实现因式分解。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二次代数式能做因式分解,能用十字相乘法操作?
如果一个式子不能因式分解,或者不适合使用十字相乘法,那么继续操作或者用这个方法来解题显然是不明智的。冷静思考,咱们如何统一进行判断呢?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要分解为若干个整式相乘,首先二次代数式对应的二次方程有解,无解则无法分解,因而咱们依据判别式的情况分类讨论:
1、当判别式△>0且为完全平方数或完全平方式时可以因式分解;
例(1)x^2-5x-24=(x+3)(x-8),△=121=11^2;
例(2)a^2+2ab-3b^2=(a+3b)(a-b),△=16b^2=(4b)^2
【将a看成未知数、变量,b看成已知数、常量】;
2、当判别式△=0时,二次代数式即可分解为平方的形式;
例(3)x^2±2x+1=(x±1)^2,△=0;
例(4)-m^2-4mn-4n^2=-(m+2n)^2,△=0;
3、当判别式△<0时,二次代数式对应的方程无解,函数图像不经过x轴,要么在x轴的上方,要么在下方;
例(5)x^2-xy+y^2,△=-3y^2<0
例(6)-x^2+x-1,△=-3<0
注意:情况1和2其实都可以配方法,且情况1使用配方法后,再套平方差公式展开、化简整理即可。这也说明因式分解的5种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对于一些提高题可能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高次(三次及以上的)代数式如何运用拆项、添项的方法?
拆添项是因式分解的第五种方法,也属于常见解法,但是这种常见不常规,技巧性比较强,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高,若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想掌握是非常不容易,可能碰到自己做过或类似的题目还有一些思路,但是没见过的就可能无从下手了。
数学是严谨的,尽量不要碰运气。但是考试要讲求策略,父母也好、老师也罢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生在已有水平上考出相对理想的结果。因此需要有一些降低难度、容易操作的备用方案。
方案一:代入猜根法:【找极值点也可采用此法】
对于高次的代数式,只有一个未知数的就猜x的可能取值,假如x=1可以让高次代数式的值为0,那么这个代数式一定有一个因式(x-1);同样,有2个未知数的,就猜这2个未知数的比值关系,假如x/y=k,那么这个代数式一定有一个因式(x-yk);
猜哪些根呢,一般选择特殊的整数,比如±1,±2,±3,±4,±5,试几次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一旦试出来就指明了拆添项的思路与方向。当然,有公因式或最大公约数,还是要先提出来,减少不必要的运算。
例(7)x^3-3x^2+4,将x=-1代入得0可知这个代数式一定有公因式(x+1),然后可以不断拆、添项或者使用多项式除法把其他因式也找出来。
方案二:公式补项法:
有些代数式有两项都是平方,也就是恒为正,这样猜根法就失效了,那么咱们就利用代数式的这个结构特征,加一个平方与原有项配成平方,再减去这个平方,就可以套平方差公式了。
例(8)x^4+64=(x^2)^2+8^2=(x^2)^2+2* x^2 *8+8^2-2* x^2 *8
=(x^2+8)^2-(4x)^2=(x^2-4x+8)(x^2+4x+8)
总结,不管什么题型方法,个人条件允许,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傻瓜一点或者角度刁钻一点都没关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问题出发,分析思考解决的过程是形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