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三年,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两个。
第一个,是暑假期间。小学暑假基本是玩,作业不多;初中第一个暑假,作业明显多了起来。
刚巧看到一个段子,我便讲给孩子听。
段子大体是说,外国学生问中国学生放假干什么,中国学生说:“做作业啊。”
外国学生睁大了眼睛:“天哪,如果有作业,那还叫暑假吗?”
讲完有点后悔:这种段子会不会加深孩子对“不公”的印象?
后来真的后悔了。很长时间之后,孩子还提起这句话:“如果有作业,那还叫放假吗?”
第二个,是第一波疫情结束之后。
因为疫情,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家里上网课。后来好不容易开学了,为了补进度,学校把双休日改成了单休,周六上课,周日休息。
我替孩子感到憋屈:“唉,这不少休了一天吗?”
孩子扑棱扑棱眼,说:“这多好啊!”
好?我觉得诧异,咋少休息一天还好呢?
孩子说:“如果休两天,作业太多,那么累,还不如休一天,作业还少一点。”
我无语了。作业已经多到让孩子“不愿放假”的程度了吗?
的确如此。如果假期完全用来做作业,和上学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假期又有什么意义?孩子又怎么可能对假期充满企盼?
我小时候,在农村,假期要干不少农活,甚至还有专门为麦收准备的“麦假”,累得要死;即便如此,每个学生都对假期充满了无限期待!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放假了?这是全体国人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了!
说到底,就是负担问题。
双减政策把“负担”分成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校内的作业负担,责任主体是学校、老师;一个是校外的培训负担,责任主体是培训机构、家长。
校内作业负担和培训机构这两块硬骨头,虽然难啃,只要加大力度,一定能啃下来。最难啃的,是家长。
家长的观念不转变,即便作业负担少了、培训班不办了,他们也一定有办法给孩子“增负”。家长才是“双减”的基石。
观念的转变,很难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有很多担忧:
孩子作业少了,玩游戏的时间多了,怎么办?孩子成绩下降了,找谁喊冤?孩子的竞争力下降了,将来找不到好工作,请问谁负责?
这都是问题,需要认真面对。
我想说的是,“双减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长达30条。减作业、减培训,是根本目标,为了促成这两个目标,还有很多手段,文件中都涉及到了。
有太多担心的家长,不妨把原文找来看看。如果文件的所有条目都能真正落地,家长担心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双减政策对学生、家长而言,都是一件大好事——天真的亮了,学生负担过重的漫漫长夜,真的要结束了。
我至今对一件事情,记忆犹新。
那时我还没结婚,孩子上学对我而言,过于长远。恰巧,一位老同事的孩子刚考上大学,聊了起来。
他声情并茂地痛斥教育现状,说孩子高考之前多苦多苦,就差涕泗横流了。
最后,他不再仰天长叹,转过头,满脸期待、满眼温暖地对我说:
“还是你好啊,等你孩子考大学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孩子们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上大学,大学可以随便选了!”
我也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幸福感,甚至当了真。
然而,他欺骗了我。
我有了孩子,孩子上了小学,上了初中……虽然还没上高中,但我分明感到——十几年过去了,一切没有任何改变。
他的女儿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我孩子也是;他女儿对现状充满了抱怨,我孩子何尝不是?他的女儿没有快乐的中学时代,我的孩子难道有吗?
根源在哪里?
作业负担重,辅导班多。
这么多年,魔咒一直在。双减政策就是破解魔咒的利器。但它需要家长的配合,尤其是观念上的配合。
不要再抱着疲劳战术不放。双减政策落地后,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校外培训只能周一到周五进行。如果坚持让孩子上辅导班,孩子“上学日”会更累。
有没有利用周六周日变相补课、一对一补课的可能?当然有。短期内杜绝并不现实。
难道周六周日用来休息,真的会降低学习效果吗?未必。因为“加班加点”会导致效率大幅降低。
在学生的学习效率方面,我还没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但对员工加班的研究,资料还是很多的。
研究表明,如果员工加班时间超过了每周20小时,工作效率平均下降25%;每加班两小时,只能弥补一小时的工作量。
对学生而言,这个规律也存在:学习时间变长之后,伴随的一定是效率降低。
根本问题,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效率,在于质量。
“加班熬夜”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造成孩子对学习的畏惧感和逆反心理。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哪怕是讨厌老师、讨厌课桌、讨厌黑板,大脑都会进入不活跃状态,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变得低下;甚至心情不好,也会导致记忆力降低。
相信科学,关注效率,提高质量。如果双休日真的成为孩子们的放松日,重新让孩子们对假期充满期待,他们的生活,是不是能多一点亮色呢?
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作业和培训的负担之下,压抑而灰暗地活着?
未来已来,减负已来,不要成为孩子幸福童年的毁灭者,不要成为“作业机器”“答题家”的铸造者,不要成为“国家在减负、自己给孩子增负”的叛逆者,不要成为“泡在辅导班中的孩子才有未来”的空想者!
一切都会变好。为了孩子幸福,我愿意承担成绩波动的风险;至少,一个美好的童年、少年时代,远比未知的未来和不成逻辑的“分数决定未来”,更加重要。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少年读史记故事》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