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40年前, 这个国家“双减”教育改革, 孩子没考试, 老师不评比! 如今怎么样了?

“双减”政策是很多家长今年暑假最关心的话题。

这一次,不是由教育部下达,而是直接从国家层面出台“双减”政策,改革决心可见一斑。

说实话,半年前,星猫园长和小伙伴在网上看文章时,被“学业负担重”“家长鸡娃内卷”“学生跳楼事件”刷屏刷到头疼……

那时,只要一谈到教育,好像就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

所幸,这一切随着教改出台将有所改善。

改革初期,还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教育之路怎么走,中间如何调整,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即便家长再焦虑,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千万不能再以孩子的生命为代价去参加内卷了。

其实,基础教育改革,中国不是首创。芬兰,就曾经历过一次动静不小的教育改革。

引起星猫园长好奇的是一个时间节点。

芬兰这个国家,曾在二战后经济快速增长的40年后,着手进行了一次教育改革。从此学生没有考试,没有竞争;学校对教师没有评比,考核也很少。

另一个时间点,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也恰好经过了4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本义,叫停鸡娃内卷,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

从这一点来说,两个国家对教育的改革时间点极为相似。

芬兰的教育改革先于中国,走过40年,现在的芬兰怎么样了,那里的孩子真的实现“零压力”了吗?

我在一些书籍和纪录片中找到了答案。

国家出钱,让每个人都上得起学

上世纪70年代,芬兰有过一次教育改革:

所有的私立学校、所有的小学都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国家出钱,让每个人都上得起学。

他们的逻辑是:把钱都投到人身上,让人变成人才,让人才去赚钱。

如今,走在芬兰的街道,你甚至看不到奢侈品店,社会讲究公平,财富不是一个需要比较的主要指标,大家更在意的是人的品位和教养。

没有考试的压力,哪里都可能成为课堂。在森林里,老师就能带给孩子一节非常生动的课。

冬天,室外的温度很低,但在老师看来,只要有太阳出来,天气就“很暖和”。

森林课堂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调动五官感受,老师更期待孩子们学会如何在野外生存。

对森林有所了解,让孩子认知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学会爱惜自然、保护自然。

学生不考试,老师不考核

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国内这次“双减”政策出台,我听到很多声音,其中就有家长担心孩子“放羊”。

你知道吗?上课少、考试少、作业少的芬兰,如今却拿出全球第一的教育。

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书中就曾揭开其中的“秘籍”:

芬兰的老师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主权。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教材与教学内容,甚至决定教学进度。

那是因为芬兰老师对学生非常了解,老师们也有能力、有时间针对学生的发展制定课程安排。

我们平时只知学生学业负担重,殊不知老师也不轻松,每学期的考核任务加身,压力不小。然而,在芬兰的学校里,对老师没有严格的考评。

芬兰人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学校不给老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老师打分考核,没有督察。

老师“懈怠”了吗?并没有。芬兰老师一年之中会与校长一起讨论好几回,为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

还有,咱们国家已经出手打压学区房了,其实,在芬兰,学生不论住在哪里,都能共享一样的优质资源。

此外,芬兰的学校不给学生排名,这一点,咱们很多小学已经在做了。芬兰的孩子在15岁之前没有大考,即使是课堂小测试,发考卷也是学生个人和老师之间的事。

“考试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感,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掌握到了哪里。” 这就是芬兰对考试的定义。

那么,芬兰的教育重视什么呢?他们极其在意孩子的阅读。芬兰中学生阅读能力表现极为出色。芬兰人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或许就和我们对数理学科的看重是一样的。

芬兰孩子的第一本书是政府送的,那是每个芬兰宝宝都会拥有的诗歌绘本。芬兰人爱看书的习惯,可以说是从零岁开始。

芬兰人为什么不设考试?

我想,很多家长最关注的就是“芬兰小学没有考试”的结果会怎样。

其实,芬兰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学校要避免孩子任何形式的竞争,所以不设考试。从《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又一次印证了这个说法。

芬兰的小学老师说:

“我们唯一评估的,不是孩子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

如何与人搭档?如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以及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这在全芬兰都非常重要,我们管它叫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的理念是,哪怕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科学,也不擅长艺术,但孩子依然能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所拥有的能力:

可能是为人公正,可能是有创造力,或者擅长团队合作,或是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有爱心……所以,当一个人的闪光点能被挖掘到,这个人的未来还会太差吗?

是不是很羡慕芬兰的学生?其实,在那里,不光学生不考试,老师也是不需要竞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一个人就可以从事教育相关的职业。

在芬兰取得教师资格是非常难的事,所以很多期待当教师的人一直在学习,并努力取得相应学位。

芬兰人对考试竞争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想法源自中国传统的“推己及人”观念:

芬兰的小学老师拉妮说:

“如果我不去竞争,反而可以学到更多。

如果我总是跟别人比,即便我很努力,我还是第二名,那我会怎么想?

我成为老师之后,仍然坚持学习,但我不需要竞争,我学习的东西以后可以教给孩子们,我需要提升自我。”

躺着上课,可以

穿奇装异服,没问题

在芬兰的小学,上课时间到了,学校没有响铃,替代铃声的是开课音乐。

老师随意播放各种音乐当作开课音乐,可以是古典乐,可以是民歌,可以是饶舌,还可以是自己演奏或唱的。美育培养随时发生。

三年级的课堂上,老师准备的课题是《时间、年龄和我》。

孩子们在课堂上非常“随意”,可以吃东西,也可以脱鞋,还有个女孩穿着小魔女的奇装异服……

有个孩子干脆把自己“挂”起来,即便如此,没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

因为大家的思路会跟着老师走,孩子人手一个iPad也不影响听课质量。

老师会让每个孩子用iPad录自己的声音,或者拍一张自己的照片来确认“当下的年龄和自己”……所有这一切,孩子们都是配合老师的课堂主题进行的,所以不会挨批评。

芬兰的孩子在课堂上看似随意,但是每个主题的课程被延续到课外时,也没有人把孩子们和“没规矩”联系起来。

因为要让孩子理解“年龄”和“时间”的抽象概念,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一家老年服务中心参加活动。

进门前,老师叮嘱孩子不要“吵到老人”,并且在进门前提醒孩子们要注意什么礼仪?

孩子们好像突然想起什么,立刻把自己头上的帽子摘掉。

这种“脱帽礼”即使在寒冬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芬兰孩子的兴趣班报啥

中国孩子上的兴趣班,比较主流的是琴棋书画。而芬兰的兴趣班就比较五花八门了,在一个建筑兴趣班课堂上,孩子们在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假设一架飞机在遥远的海岛坠毁了,部分机舱还在,请你为幸存者设计一个建筑”。

孩子们用课堂上准备的物料开始设计:

有的孩子用一块白色破布撑起一块帐篷,这样幸存者可以躲在下面不至于太热;还有的孩子在帐篷旁立下几棵棕榈树、椰子树,保证幸存者有果实吃……

看到孩子们搭建的临时建筑,老师提到了一些物理概念,比如:支帐篷的张力、平衡感。

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时欣赏建筑的美感,同时也习得一些建筑原理。

而且,芬兰的校园很少出现挂横幅贴标语的情况,校长说:“校园里的空墙有很多,但是你不能贴,因为建筑设计也是一种艺术。”

他们非常重视人的美育教育。

芬兰有很多博物馆,有一家造型奇特的博物馆,特意在脸书上写到“欢迎孩子来这里爬”。这和我们国内很多的博物馆相比,好像更欢迎孩子“为所欲为”。

在他们的意识中,不是只有给孩子看的展览才叫儿童展览,很多展览孩子们都可以参观,你随时随地看到这个东西,这样才能有自然而然的美感被培养出来。

我在感叹芬兰教育强大时,被一个芬兰人的话感动。他说:

“中国和芬兰有很多相似之处,孔子2000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芬兰人非常认同这种观点,所以走的也是孔子的哲学。”

家长弹孩子脑门儿?约谈!

很多中国家长笑谈,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要心中默念“我生的,我生的”来压火。要知道,在芬兰,即便是你自己生的娃,也不能轻易动手。

1990年,北京人张宇飞来到芬兰,和一位芬兰姑娘结婚,还生了三个孩子。女儿6岁时,有一次爸爸陪她做数学,女儿说不喜欢做,爸爸急了一点,弹了女儿脑门儿。

这件事被老师知道后,立刻报告给当地儿童保护部门,张宇飞和妻子被专门安排了4次谈话,每次约谈都有两三个小时。

在芬兰,对孩子实施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都是不允许的。

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从不是一句空谈。

芬兰人自己也认为,他们和美国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会追求纯粹的平等,每天见面也不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

现在有些家长太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初衷是好的,但是规矩和边界也要有。

毕竟,家长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父母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存。

家长需要掌握一种平衡,不应该让孩子随意打破边界。但是,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边界在哪,以及为什么要有这些边界。

孩子更应该明白这些边界设置的意义,不光是我告诉你怎样你就怎样,而是为什么这样做。

在看了芬兰的教育之路后,你会发现那里的孩子并没有被学业负担压到抬不起头。孩子在学校学习,同样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情。

芬兰在做教育改革时,参考了几千年前中国孔子的教育思路,而且在运用于实践中非常成功。

既然有好的范例,我们也可以参考借鉴。其实,教育怎么改,说到底就是要想清一个问题:

人生究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

想清这个问题,那么就不应该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后。

好的教育是能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让孩子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而不是在人生某一个阶段偷懒。

参考资料:

芬兰教育制度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

《他乡的童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