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曾经是教书先生身份的象征,用来训诫不守课堂规矩的学生,邹韬奋、鲁迅、魏巍等著名学者都“尝过”戒尺的滋味。曾经善于用戒尺的教书先生非常受欢迎和尊重,因为大家认为“严师出高徒”,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教师挥使戒尺的权利已经被收起来了。
小学老师用格尺打了犯纪律的同学五下,面临严重处罚
近日有网友分享了一位小学教师因“滥用”戒尺而遭受重罚的事件。
某实验小学一名数学老师在上课期间,有学生举报有人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到其他同学听课。该老师向被举报学生确认,该学生承认错误,但并不收敛。于是这名老师就用格尺打了该学生五下以示警戒处罚。
放学回家后,该学生向家长诉苦,说老师体罚他。随后家长就向学兄啊、教育局举报该老师体罚。
近日,教育局针对该老师发布全市通告批评,并给予撤除一级教师资格、两年不能评级评优、扣除奖金待遇的处罚。
这个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不少人为这名数学老师叫冤。
有人表示,如果上课处罚一下一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都不行,那老师如何管理班级,这对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公平吗?
有人表示,严师出高徒,必须要保证老师的适度惩戒权。
有人表示,现在的家长太溺爱孩子了,“惯子如杀子”,现在老师管不着,以后出了社会会有其他人管。
也有人建议老师们“佛系”教学:不要打,不要骂,不罚站,不罚抄,快乐教育,保命要紧。
……
难以行使的教师惩戒权
总的来说,事件本身不大,却反映了千千万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难题: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能不能管,怎么管?
今年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很多人认为教师的惩戒权终于回来了,但很多一线教师却表示并没有什么用,对那些“惯犯”依然是不能说、不能管、不能罚。
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学生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老师只可点名批评或要求学生做书面检讨、一节课教室站立等,这对学生根本没有震慑作用,反而被那些不想学习的学生所利用,故意犯纪律让老师罚站,以避免听课之苦。
这样的处罚一次两次还行,次数一多了学生就习惯成自然,被家长知道了老师还会有歧视对待学生的嫌疑,老师也不好再罚下去,学生就会更加骄纵。向家长反映情况吧,很多家长一句“是你(老师)/学校的问题”怼过来,根本没打算配合,等考试成绩下来,发现自己孩子的分数太低,回过头来还是老师的不是。
正因为惩戒权使用起来是如此之难,所以很多老师索性放弃了对个别“捣蛋鬼”不良言行的纠正教育,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相安无事,等交完课程后将他们从自己的班级里“送走”。
不仅如此,很多老教师甚至还对新入职教师做出“忠告”,保住饭碗要紧,千万不要强调纪律,不要多管闲事,不要管学生……
一味强调学生的权益和尊严,而忽视对孩子不良言行的惩戒和约束,会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出格行为时,以“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处理,最终受害的只会是孩子。
我们都知道,坏习惯是很难克服掉的,在出现苗头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纠正,越到后面越难改过来,将来出了社会后犯了这些错误很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家长应给予老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一方面教育惩戒权的尺度不好把握,使得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畏首畏尾;另一方面一些家长过分宠溺孩子和应激维权,更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佛系”教学。这样一来,学校根本起不到“育人”的效果,相信家长们内心里也不愿意孩子接受残缺不全的教育。唯有多支持和理解老师,在得知孩子受到惩戒后不单方面听信孩子的“喊委屈”,也要从老师和其他同学那里弄清楚事情原委,才下决定是否投诉。老师上课管理一个班级确实不容易,在家里辅导一个孩子学习就已经鸡飞狗跳了,更何况老师同时要面对几十个“神兽”呢?偶尔惩戒过于严厉在所难免。
小错不惩就变成小恶,小恶不惩就变成大恶,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得老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不想管、不敢管,那才真的是耽误了孩子终身。
惩戒是人生成长的一味良药。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软骨教育。明明犯错了却得不到刻骨铭心的惩戒,只会助长孩子知错不改甚至明知故犯的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