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帮孩子减负,为家长分忧的“双减政策”落地后,由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又来了。
过去,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朝着中考和高考的目标“卯足了劲儿”,这其中,既有那些“违规补课”的在职教师和教培机构利欲熏心、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有被资本裹挟和舆论影响而丧失教育初衷的迷茫与困惑。
或者说,家长和老师,谁都想让孩子快乐,然而孩子们的童年,还是在无休无止的书本和考试间,消失黯淡了。
孩子们就像“罐头”一样,被送到应对中考和高考的“应试流水线”上,而校外教培机构,就成了这一场教育乱象中,随着资本起舞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受益者。
只是我们的孩子,赢得了考试,也贻误了童年。
01 教培行业,不是“风口”。
或许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有多么重要。
当然现在的生活压力大,有些家长能赚到充足的钱来养家糊口,已是天大的幸运,又哪里能腾出时间来陪伴、管教和引导孩子呢?
然而遗憾的是,即便是有钱有闲、条件优渥的家庭,很多父母为了图省事,也习惯于将孩子送到价格昂贵的校外补习班,或是干脆请“一对一家教”,来满足帮助孩子提分和提高素质能力的需求。
这期间,有太多的资本、商家和机构介入到教培市场上,无数人都深信,如今的K12教育就是“风口”,只要能够适时进入市场、抢占市场和垄断市场,那么高额回报和丰厚利润必然会在美好的远方等待着。
幸好,“双减政策”发布了。
那些打着“清北名师”的幌子,批量复制推广课程,雇佣大量“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来“充场面”,给中小学生上课的教培机构,在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下,一夜之间停课退费、跑路破产,闹得好不热闹。
02 教育,不是一门生意。
大量校外教培机构的歇业关门,给许多依赖教培机构的家长敲响了警钟。
而很多过去我们从不在意的弊端,也在“双减政策”的雷霆重击下暴露了出来:
原来有许多补习老师,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
原来有许多教培机构,办学手续和资质都不完善;
原来有许多家长,愿意为了孩子,每年预交数万元补课费。
同样身为家长,当自己家的孩子学习不争气,不得不花费巨资给孩子报班的时候,肯定会精挑细选、左右衡量,才会将自己起早贪黑赚来的辛苦钱,颤颤巍巍地交给教培机构。
但是这些被资本所裹挟,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生意人”,其实只是把教育作为一门生意。
课程可以批量设计、复制传播;
学费可以优惠打折,提前预交;
只要努力,大学生也可以当“老师”,在教培机构中如鱼得水。
只可惜学生和家长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只能是交钱上课,被忽悠、被诱导,就像是摆在教培机构“餐桌上的鱼肉”。
03 教培从业人员,需“执证上岗”。
就这样,只顾赚钱、资质不明的教培机构越来越多,“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补课老师也越来越多。
尽管每个补习班在招生的时候都会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清北名师”、“985毕业生”全是信口拈来,可是到实际听课的时候,学生和家长才会发现,即便是知名品牌下的正规机构,也有很多补课老师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不具备身为一个老师必须拥有的教师证。
或许很多家长认为,不管机构正不正规,老师合不合规,只要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尽快提分,不就挺好的吗?可是,任由这些资质不明、证照不全的补课老师和教培机构“扰乱”教育行业,对我们的孩子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而《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适时出台,对面向中小学生及3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开展培训的教学人员、教研人员和其他人员,不但在教师资质上要进行管控,还要从思想政治、守法意识、品德行为和专业能力和职业身份上进行把关和严查,并且明确要求:
校外培训机构的招用人员,不得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在职教师。
并且,该《管理办法》还对违反规定的教培机构明确了处罚措施:限期改正、停止招生或取消办学许可资质。
由此可见,教培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形式,有必要从资质认定和道德素质方面,严抓严管,不负家庭、社会和国家所托,
作为教育机构的从业老师,如果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那也太不让人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