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大二的女儿,在学院组织的“人文知识竞赛”选拔赛中因成绩突出被选为校竞赛队员,并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组织的竞赛。
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件好事,是莫大的荣誉。可女儿担心竞赛取得不了好的名次而心有压力,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9月25日就要参加北京市组织的竞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有很大的提高应该说难度较大,好在有水平很高的辅导老师。
其实我个人认为也是这样开导女儿的:“这样的竞赛没有失败者,只有赢家,因能够参加竞赛本身就是胜利者,因为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层层选拔而取得的参赛资格。”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脱颖而出最大的原因还是看谁的基础打得牢,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参加同是“人文知道”的竞赛,没有谁在之前刻意去学去练,都是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
所以,谁平时阅读得多,谁的人文知识基础就扎实,也只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人,他的人文知识的储备就会丰厚。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阅读习惯,不仅仅在大学这一年二年就会有的,包括中学和小学期间的阅读。女儿从小学就有阅读的习惯,包括在学习非常紧张的高中甚至高三阶段都坚持阅读习惯,而且在她提出阅读哪些书籍的时候都能满足她的愿望。
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过程中,有很多孩子都有阅读的习惯,这无疑是最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比平时的一次成绩进步还要好。在女儿读高中时,我参加了两次家长值班机会,看到每一个同学都备有一些课外读物,有文学的、诗词的、散文的等等书籍,这都是老师所提倡的,允许同学们平时多读多看多记,这是非常好的举措。
但在现实中也有一些家长,为了追求成绩而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从而减少或者放弃了阅读的机会。当然在当前这种高考模式之下,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但通过这样补习文化课而考上的同学,往往在“人文知识”的储备上是较差的。
如今,教育部门已经明确“双减”政策,将来各种辅导机构也将退出历史舞台,真正让阅读成为课外的主流,让阅读成为学生们的课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