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是一些学校校园里的宣传标语。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辉的职业,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良心所在,职责所在。
但是在当今有的中小学校,说句老实话,一线教师难以静下心来做好手头的工作。下面我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浅知陋见,只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第一,教育的“内卷化”让老师静不下心来。
近年来,唯成绩论越来越严重,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以教学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可现实情况是,在一些地方,教学成绩就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为了成绩,老师们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钻研业务吗?不能,因为提高成绩的捷径就是刷题和考试。因此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到研究考试题型和教答题套路模式上去了,放到题海战术上去了。
以成绩论英雄,一俊遮百丑,只看成绩,至于你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没有人去关注,反正是黑猫白猫,能考出成绩就是好猫。别人都一门心思刷题考试去了,你让我潜心读书钻研业务,可能吗?
第二,教育的“行政化”让老师静不下心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校的校长有了行政级别,拥有了双重身份,工资待遇上是教师身份,职称工资,工作上是行政级别,管理岗位。
一所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行政单位,走的是行政化管理模式。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权,教师缺乏教学的自主权。一句话,缺乏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我举几个例子。
前些年一些学校喜欢搞教改,怎么改?去一些名校参观取经回来,一番改头换面的包装之后,自己的教学模式就新鲜出炉了。于是乎一刀切,全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必须按“××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教案怎么写,课怎么上,作业怎么做,都是统一标准,至于是不是符合学校的校情、教师的教情、学生的学情,不知道。至于教学上的事情,不管大小,基本上没有和一线老师商量的,都由校长拍板决定,教师执行。
再比如听课。有的学校要求老师们一个学期必须听课多少多少节。我非常赞成和支持老师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但是要提质增效,并非只看你是否签了到、写了多少听课笔记完事。一句话,学校教学上的事情,少一点形式主义,少折腾老师,让老师真真正正静下心来,钻研业务,搞好教学。
第三,学校的“不公化”让老师静不下心来。
近年来,有的中小学校在职称评审、绩效工资、教学分工、在校时间、非教学事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老师,影响了老师,让老师们难以静下心来,搞好工作。这些方面不再举例赘述,老师们应该是有深刻的感受的。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讨论,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