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上得到的各种各样的评价总是以负面评价居多。还有不断爆出的各种各样的教育乱象。
对于这一现象,前人大院长温铁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如今的高校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导致的,如今的研究生,博士生都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导师成为老板,学生成为打工仔。其他地方追求商业利益可以理解,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过度地追求商业利益这怎么行呢?
接着说出了这个现象的由来的原因。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企业倒闭破产,很多人的就业就成了问题。为了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当时就让高校扩招尽量把年轻人吸引到高校中去。
于是那个时候很多的专科、本科都要办综合性大学。过去那些职业学校、工科学校都扩充了很多的文科。这个文科院系就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但很多其实都是过剩的。这就意味着要把那些本来应该走进就业的上千的青年人吸引进了高校,4年的时间是要交钱的而不是去就业市场挣钱。
这样就用高校扩招缓解了90年代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危机的爆发。于是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扩招当然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宿舍、食堂、教室,于是高校就成了大房地产。
进入了新世纪,高校一边扩招一边做房地产,高校开始产业化。扩招后各部门都是要钱的,但是教育开支在90年代只占财政的2%左右,现在是4.1%,但这是很晚才实现的指标。于是高校自负盈亏。高校自负盈亏,其中创收占得比例极高。温老师自己在人民大学担任过院长,后来又被诸多高校聘请为院长,他在多个不同的高校担任过院长。他讲述说作为院长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如何提高本院教师的福利,因为教育部门的财政只管高校教师开支的一部分。如果寒暑假教师放假,那就没有课也就没有课时补贴,各种各样的收入都没有。那就只有干工资,这个工资是很低的。于是寒暑假就要以学院的名义去创收,所以高校创收就变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每个学院都在想办法创收,既然创收那收费就要高一点。以人民大学为例,那时候财政对人民大学的
9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危机,把教育和医疗都推入了市场 ,这些本来应该是公共品,却被推进市场去创收。
同时高校为了解决失业要扩招,扩招那就要有房子,那就要办房地产,于是就有了负债。另一方面他们要自己创收才能去抵债务,才能还贷款,还要给教职工发工资。如今教职工的数量已经是260万了,这些都是要吃学校的。于是教育成为了一个大产业,那个阶段为了让教育短期内进行扩张,同时又开放了民办教育。90年代中后期开始鼓励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投资发展。
要知道教育和医疗都属于那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领域,医生掌握着你的生死的信息,教育的教师掌握着你的人生发展的信息,因为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是单方垄断的。
你得什么病你知道吗?知道你还用上医院吗?
同样的,你想学什么知识你知道吗?知道,你还用交费吗?所以作为学校就单方面垄断教育信息,医院的医生就单方面垄断你的生命信息。很多时候凭借垄断地位收费,这就是严重的问题了。
由于是短期扩招形成很多高校,很多学校原来是没有基础的,无论是学术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基础还是教材基础,都没有。突然出现这么多的学校,那就从别的地方一套一套地照搬过来。这样就造成很多一二本院校的现象,比如学生的60分万岁以及各种厌学和官僚主义,老师用题库出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必须去记老师的笔记,去逼学生接受这些不成熟的被单方面垄断的信息。这就导致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上这样的高校,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小孩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上这种高校。于是就把整个制式化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开始就形成了。
如今出台“双减”,既要减轻孩子学校内的负担,又要减轻孩子学校外的负担。对此有人说直接打击了教培行业,造成了几千亿市场的损失等等这些问题。但是它和教育体制比那个问题严重?
如今越是有市场收益的学科,比如法律、工商管理等等,这些具有市场收益的学科就越能吸引那些老板以及各方面管理层的人,比如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种以老板为主的班,当然收费是很高的,一年几十万的很常见。
这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校是培养孩子的。这些老板成了校友,而且学校的很多政策都为了适应这些老板而改变。
最典型的就是现在教授被学生称之为老板,学生成了打工仔。其实这些本来都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的科研发明学校已经给你配过工资以及相关资金了,但你现在变成个人收入,甚至去开公司。
这一系列的现象在高校不是复杂而是非常的严重。现在整顿一下,难道不该吗?
其实正是如今高校的严重变化带动了整个教育体系。
当时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出现了一大批的低质学校,于是出现了赶超战略,搞了985、211以及各种的教育评价体系,现在一个人是否得到什么学者那些的其实已经不是学术上的事了。
其实说到底,我们先学苏联。后来学美国。但这些其实都不是很适合我们,于是造成了很多乱象,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