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各界也比较崇尚学识的渊博,科举取士更是使人们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认识。
在现代社会也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拥有知识就等于拥有变现的能力,知识付费也成为人们普遍达成的一种共识。
但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学的是“仁义礼智信”,行的却是忘本之事,甚至不惜为了求荣而诋毁自己的祖国。
日本的高知学者石平太郎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学识,利用母校北大的资助前往日本留学。
曾承诺母校学成一定归来报效祖国,却不料在修完博士课程以后便留在了日本,更是做出了伤害祖国的事情,落得一片骂名。
飞上枝头变凤凰
石平太郎原名石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196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
家境并不富裕的石平,从小学习十分刻苦,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贫困的家庭,实现命运的改变。
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石平于1980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当时的中国,能够考上大学尤其是顶级学府的学生,就是天之骄子,未来一片光辉灿烂,就像鸟儿出笼,飞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石平争相被各大公司聘请,如果能够选择一家比较不错的公司,勤勤恳恳工作,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也许是北大光环的加持,兼有对自身更高的要求,工作几年之后的石平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几番考量之下,他选择了离中国较近的国家——日本。
1988年,石平再次踏上了求学之路,于日本神户大学深造,也是在这里,石平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也许是少时贫困的生活局限了他的眼光,也许是抵不住异域他乡灯红酒绿的诱惑。
享乐主义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向他招了招手,他便一头栽进了“反认他乡是故乡”的峡谷深渊。
为讨好日本诋毁中国
2007年,石平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日本国籍,改日本名为石平太郎,并于2011年娶了一名日本女性为妻,更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立场。
其实早在石平踏上奔向日本的道路时起,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神户大学毕业以后,石平便多次公开发表言论,言辞之间无不透露出他对中国的诋毁,只为能在日本得到更多的重视。
石平做出这样的事情,真是令无数国人为之汗颜,消息一经传回中国,网友们便炸了锅,议论纷纷,骂声一片,公认他是近30年以来现代社会最大的日本汉奸。
然而,这些言论丝毫没有撼动这位留日学者一丝一毫,反而变本加厉以“评论家”“中日外交政治专家”等头衔自居,甚至专门著书立说来对自己的立场进行辩护。
在石平太郎的眼里,自己的选择和做法是正确的,别人的批评都不值一提,因为只要自己有利可图,别人说什么都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让石平没有想到的是,他并没有完全被日本所接受,日本并没有给予他优待的地位和名誉。
一个恶意诋毁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的人,即便是忠心耿耿地声称自己将誓死效忠日本,已然背叛过自己国家的他,又怎会取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呢?
这一切都是为了讨好日本,以获得自己期待已久的社会地位,被日本政府所重视以图名利双收。
然而,事与愿违,日本也认清了他的真面目,渐渐地抛弃了这位见风使舵者。
身败名裂、生活凄惨
面对质疑呼声,石平太郎简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知自己才是真正的“国贼”,而对于石平种种的恶劣行径,日本没有哪一个企业或媒体敢重用他。
因为不管在中国人眼里,还是在日本人眼里,石平都是一个小人,他远在日本骂中国,不仅让中国人反感,就连日本公民也看不下去。
事实上,日本人本来也谈不上对石平太郎有多少感情,他甚至都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就连自己娶日本女子为妻也是在四十几岁的年纪。
青春易逝、年华易老,转眼数十载光阴已被自己白白浪费,就算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谈不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拼搏了。
本该有着大好前途的石平,因为自己一步走错,便满盘皆输,如今,石平虽然自诩学者,但是却没有什么讲座肯邀请他来进行演讲。
媒体上没了他的踪影,反倒一片祥和平静,他曾经发表的文章或者出版的书籍也遭到封杀,学校也不敢再聘请他。
面对着失去工作的石平,没有了收入来源,积蓄和名气一样越来越少,他也想寻求出路。
然而身在日本,即使他已加入日本籍,在日本公民眼里,他也依然是一个外国人,从此,石平便开始过上了惨淡的生活,经济拮据使得他穷困潦倒,犹如丧家之犬。
这对于一位曾经站在媒体的镁光灯下且时常现身于电视荧屏之上的“名人”来说,可谓是天大的打击。
而石平苦苦挣扎半辈子想要追求的金钱、地位、名誉等这些身外之物就像是在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演了一出荒诞剧。
小结
曾经是北大的高材生,如今入日本籍的石平太郎,不知是否有一刻曾为自己做过的错事而后悔过。
面对着日渐繁荣昌盛的中国,呼吁世界和平的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彼此友好的外交关系,而中日友好也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是自豪而骄傲的,能够享受国家日渐强大所创造的美好生活。
然而石平太郎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世界共荣共赢的局势,反而落得凄惨的下场,世人应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