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浅谈疫情时代体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教学实施难以监管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体育促进健康的价值愈来愈被社会认可。当前,虽然学生居家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创新了多种形式,但效果并未能尽如人意,学校体育教育也伴随新冠疫情的发展面临多种困境。

线上体育教育流于形式

疫情期间,全民居家隔离抗疫,学校大面积暂缓返校。为了统筹推进“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纷纷开启居家体育锻炼模式,各校“在线体育课程”也粉墨登场,“打卡上体育课”“运动视频作业”“体育云竞赛”一时间成为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但在热闹的现场背后,却存在重形式、轻落实的现象。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发现,仅有50%的学生能够坚持每日打卡线上体育课,教学实施效果无从考察。这其中,既有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体育教师远程组织能力不足,以及缺乏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因素,也有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因素。

学校体育教育压力陡增,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和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教育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随着疫情的到来,人民更加关注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学校体育也得到了空前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关注。社会和家长都对学校体育赋予了强身健体、抵御疫情的重任,甚至将其上升为强国强种的高度

。另一方面,学校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和提高教学质量双推进,成为其必须面对而且是首先面对的问题,体育运动因其身体参与和运动安全的特殊性,既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技能学习中“保持距离”,又为了保证部分体育项目的学习质量而鼓励学生进行“身体接触”。

当学生站在操场,摘下口罩的那一刻,体育课堂就被赋予了安全底线色彩。其次,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在校外得不到有效锻炼和保持,导致一些“跑不动、练不了”的情况时有发生,体育教师在“安全第一”的要求下,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产生“不敢练、简单练”的心态,背离了勇于拼搏、敢于奋斗、吃苦耐劳、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的培育要求,严重影响了体育技能的学习,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结语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厘清体育教育存在的困境并探寻出突破路径,对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大健康”教育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有着积极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