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调查丨开学满月职工家庭教育投入有新变化,教育专家支招:让孩子活出更好的自己

几个月前,在聚焦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的电视剧《小舍得》热播时,本报记者同步进行了一个关于“职工家庭投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为当好孩子们学业路上的“陪跑员”,不少职场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他们真心喊累。如今,“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开学已满一个月,职工家庭在教育投入上有了哪些新变化?当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压力和补课压力后,教育专家来为家长们支支招。

课后服务为家长“减负”

来自河南的郑女士和丈夫在长宁区天山地区经营了一家面向3岁~18岁孩子的跆拳道馆。丈夫负责日常教学,而她承担了馆内的行政事务。在7年的创业过程中,他们的儿子从出生到入幼儿园都在上海,今年刚好上小学一年级。

她告诉记者,自家娃读书很轻松,回家没有作业。当被记者问到是否在课外给孩子报了补习班时,郑女士摆摆手说:“我和先生工作这么忙,根本顾不上的。”

相比较郑女士,外贸公司职员王婷对“双减”政策施行前后的差别感受更明显。她的女儿今年二年级,“不用特别去辅导她的功课,放学接孩子的时间也更晚,当然轻松很多啦。”王婷向记者介绍,一年级时女儿的放学时间是下午三点一刻,而现在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四点半前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当天知识的复习以及错题订正,这之后还有一小时的社团活动和晚托班,“我现在6点到学校接她就行。”

在过去,父母辅导子女功课被“气晕”的消息常常见诸媒体。而现在,学校承担起了学生的课后作业管理,不少家长都和王婷的感受一样。在记者发起的一份有149位网民参与的“‘双减’之下,职工家庭教育投入新变化”的网上问卷中,占比42.95%的网民表示,中小学校开始提供课后服务,自己的接送压力及课业辅导压力“减轻了不少”。

校外“投资”趋于理性

郑女士和大部分跆拳道馆的学生家长都很熟。闲聊中,她了解了不少别家娃目前的课外情况。她向记者透露:“很多线下课不能上了,那么就去上线上课,什么思维课、编程课等等。总之,还是有家长希望让孩子多学的。”

采访中,记者经友人牵线,认识了财务公司的职员陈彬。她的儿子今年小学四年级,之前在某机构报读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线下辅导。“双减”政策之后,双休日的线下辅导转为工作日的线上授课。“一周读书五天,有三个晚上都像打仗一样。从学校回到家,吃过晚饭六点半我就开始陪在他身边上网课,八点结束后,我还要给他预习明天的内容。差不多,每晚十点睡觉。”陈彬告诉记者,她目前给孩子报了学科类、文体艺术类差不多六项课外项目。“我们班的一个家长请了一位住家的家庭教师每天帮孩子辅导功课,所以我还行吧。”陈彬笑笑。

目前,王婷为女儿报了三门课外项目:英语、钢琴和羽毛球。不过她已经决定,英语在完成报读的课程后就不再续报了。“因为课外和学校学的难易程度差距太大,我觉得不利于孩子在学校好好学英语。”王婷说道。事实上,因为课外所学过于超前导致在校学习不专心的问题,陈彬的儿子也有这类情况。但当记者问她会否放弃课外的学科辅导时,她坦言自己很犹豫,目前还是维持现状,走一步看一步。

调查问卷中,针对“您的孩子目前参加了几项课外辅导及素质拓展项目(包括学科类、文体艺术类等)”的提问,65.77%的网民选择“0~3个”,30.2%选择“3~6个”;在“您的孩子参加的课外辅导及素质拓展项目是以何为主?”48.32%选择“线下文体艺术类为主”,选择“线上学科类、线下文体艺术类各占一半”的网民占36.91%。

孩子们更快乐了

最近,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宝山区德育双中心融合建设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蔡素文正在关注“双减”之下孩子们的“心”变化。上月,她发起了一份有4000多位家长参与投票的网上问卷调查。“结果很令人振奋。”她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首先,有78.75%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是有变化的;其次,若为孩子在‘双减’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定一个从1至5(5为状态最好)的分值的话,“之前,41.87%的家长打了3分,给5分者仅占19.6%;现在,打5分者占39.58%,打4分者占比38.1%。”“学业负担轻了,孩子们更快乐了。”蔡素文说道。

唯有快乐的孩子,才能学得更好。关于这一点,在本市一家设计院担任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尤嬿特别有发言权。她的儿子获评虹口区某小学的“六善”好队员、区明日科技之星,目前正在申报区新时代好少年。无论是创新发明,还是绘画写作,尤嬿的儿子样样在行,2020年林林总总拿了三四十个奖。就在这个国庆节,儿子主动拿出去年所获得的所有奖金三千多元为尤嬿买了一条项链作为生日礼物,羡煞一众旁人。儿子是“牛娃”不假,但尤嬿绝不是“鸡妈”。事实上,孩子在就读小学前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学前班,尤嬿的主张就是让他在“玩”中学。“家长的职责是给予孩子宽松自在的空间,顺着他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儿子的科学素养、艺术感知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当然,尤嬿也特别向记者强调,“养育宝贝绝不是在复制别人家的孩子,所有的荣誉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是一个意外所得。”

家庭教育面对新课题

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宝山区教育学院科研员、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学术领衔人王天蓉已从教30年。她表示,学校教育、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很不同的,学校教育主要培养孩子在知识技能的地方,也是在和同伴的互动中,完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校外机构事实上是在某个专项的“知识技能”上更好地提高,它的导向目标很单一。而家庭教育更主要是围绕家庭中孩子性格的养成、习惯的培养、管理时间的能力培养等等。“这些品格维度的能力,其实最适合也最应该在由父母的相伴中帮助孩子去一点一滴获得。”王天蓉说道。

教育改革之下,不少职工家庭也已在思考着手改变过去的育儿方式。在针对“您是否正着手或已实施改变以往的育儿方式”的多选题时,59.06%网民恰与王天蓉的观点一致,“要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性格养成等”;29.53%网民“安排更多纯粹的亲子互动时间”;18.79%网民“安排更多让孩子单纯玩乐的时间”。

怎样更有效利用“双减”下来的时间,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让亲子关系更加和睦,让孩子不仅仅学得更好,而且成长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蔡素文给出了不少建议:

多给孩子安排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机会,鼓励孩子去交朋友,和小伙伴一起探索世界,在互动的过程中发展出积极的社会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良好的任务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的社会情感能力。

家庭成员之间要留出时间来彼此倾听,上学路上、吃饭间隙、饭后散步、外出旅行,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去表达,家长要学会倾听,听的过程中要带着一颗好奇心去问,问到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给予孩子最真实的协助。(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婷、陈彬为化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