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院里开会,我和一位杰出青椒相邻,散场时闲来无事想采访一番:某老师,你当年选择这个部门法做研究方向是咋回事儿啊?
某青椒:因为,我读书那会儿啊,还真就这个领域的书能读的明白。其他方向我都看不懂啊。
这个采访结果,我还真不意外。我前几天刚刚采访了我另一个副教授同学,民法方向的:你当年为啥选择学习民法啊?
我同学:我本科毕业那年,恰好是“物权行为”理论兴起。那场大辩论太有意思了!我跟你说……(此处省略3000字)
我:好吧,你毕业那年,我正好开始学《民法总论》。老师讲了物权行为,彻底把我劝退了。听不懂!
不仅如此,例一那位青椒反过来采访我:那么,你选择研究国际经济法是怎么回事儿?
我:因为我喜欢啊!你看,两个国家能够把经济纠纷提交WTO司法裁决,多有意思!上世纪那场主权大辩论,多有意思!美国贸易战当中的法律战多有意思!
某青椒:好吧,我当年国际经济法分数可是相当的高,但是,我是纯会考试,一点都没兴趣。
以上三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以做高校教师为目标去读研读博,你选择专业的思路,一定得是你真爱这个学科,而不是,这门学科我考试分数高,或者这门学科受众广、前景广阔。我采访过的青椒,往往都是提到自己的专业两眼冒光那种真爱,让他来讲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方向能给你开个讲座那种。不然,读博这事儿真的挺苦,天天啃书本、投稿老被拒,收入还不高,如果没有真爱,是啥会支持你继续走下去还得一走一辈子呢?事实上,我们院近年来新开的一门课“法学导引”,就是每个学科找一个正教授给大家讲讲这门学科究竟是什么;尽管,我严重怀疑,院里开这门课的目的,还真不是让教授们给学生朗诵课程大纲或者教材目录,而是,让教授们两眼冒光地给新生们讲:这门学科老有意思了,快来快来!
最后补充一句:你咋知道你对某学科是真爱?其实,据我观察,多数同学到了大四,应该都知道自己喜欢啥不喜欢啥了。死活学不明白那种课很显然不是真爱,课下愿意跟着老师的推荐多读几本书的课程就有成为真爱的潜质,但这往往不够。判断“真爱”的金标准,是,你能不能在这个学科当中提出真问题,并积极探索问题的起因。这种问题不能是“我国究竟有没有规定不动产的善意取得”这种事实类问题,得是“我国规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否有违物权法定原则”这种富含思辨类的问题。但是,需强调的是,考试能考高分,还真不代表你对这个学科是真爱哦。你那个高分,完全可能不是由于你的能力,而是你授课教师往你脑子里灌装知识的能力,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