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这恐怕是很多中小学教师包括都在苦苦寻找的方法。说它简单,确实简单。说它复杂,确实复杂。现行学校成绩和创造力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旧概念都是“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现行学校成绩的考核方式是“定时定量(120分钟完成150分)”。这是一个不全面、不准确的考核方式。
举个例子,学生甲在一场考试中用了100分钟的考试时间得了150分,学校和老师死活都不会让学生交卷,只能等到考试时间终止时才能交卷。学生乙用了120分钟得了150分。高考录取时,学生甲、乙都会被录取。假设学生丙用了95分钟的考试时间得了146分,学校和老师仍然死活都不会让学生交卷。由于没有“时间”、“效率”即“思维反应速度”差异,高考录取会认为学生甲乙是“天才”,学生丙是“蠢材”。学生甲乙的学校成绩优于学生丙。在高考录取时学生丙会沉底名落孙山。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一是压制了学优生的成长,对训练能力树立学习“榜样”的方法不明确。
我们常说决定学习成绩(能力)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根据力的三要素,中小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时间-完成作业、考试的时间训练,代表能力和思维力大小要素。这就是决定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的理论根据。很显然,学优生即学生丙、甲在一场考试中分别用了95分的考试时间得了146分和100分钟的考试时间得了150分,在完成考试(作业)后仔细检查,自信不会出错就交卷,是真实能力和学校成绩的反映。而现行考试制度不做个体完成考试的“时间”记录,等到学生乙用了120分钟得了150分时才能统一交卷,没有“效率”即“思维反应”之间的差异,到底谁是学习的“榜样”不明确,哪一种交卷方式是训练真实的“能力”即“学校成绩”的方法也不明确?
二是等到学生乙用了120分钟得了150分时才能统一交卷,中小学生之间的能力、学校成绩都发生了混淆,形成了黄鳝鱼鳅装进一个把笼,分不清的状况。三是读书学习与开发创新能力的关系不明确。根据决定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的规律和发明创造具有“时间先后的排他性”的依据,读书学习与开发创造力的关系是时间紧迫性的“压力”关系。时间紧迫性的“压力”关系容易产生灵感,灵感是创意的源泉,创意是发明、创新、创业、创造的源泉。
假设采用创造力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新概念-“学校成绩等于学习效率乘以学习时间”,情况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成绩即分数通过电脑或教师阅卷可以知道,学生完成作业或考试的时间通过电脑或钟表记录可以知道,唯一不知道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即“思维反应速度(快慢)”,我们用学校成绩(分数)除以学习时间的方法就可以从大脑里导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即思维反应速度。为了使用方便,我们采用创造力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新的考核方式“定时不定量”(完成考试的时间做出统一规定,答题量很多,包括学优生都做不完,以分数多者获胜)或“定量不定时”(答题量做出统一规定,完成答题的时间不做统一规定,以用时间最少获得满分者获胜)。
这样,就不需要教师每次考试或作业用学校成绩去除以学习时间计算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每次作业、考试有剩余时间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出一两道题让学生做,如果学生仍然能做正确,就是对“成功者”的奖赏。这是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最简单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学习的“榜样”明确,训练真实的能力和学校成绩的方法明确。二是不会发生学生之间的学校成绩混淆。三是读书学习与开发创造力的关系明确-时间的紧迫性。四是虽然每个学生不可能在每次考试中都得第一名,但是能保证训练能力、提升学校成绩的方法是正确的,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训练培养了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五是这种做法,根本不影响每个学生的“学校成绩”,不会影响高考“计分”。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在“刻苦”。
我们都在思考怎样将创新教育(创新创业)的内容整(融)合到中小学原有的课程之中?在许多主科教师客观上教学任务重,工作忙,又不愿学习的情况下,除了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校合作进行创新教育的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原有的课程当中的课题研究因素外,如何让中小学主科教师自觉主动地把创新教育的内容整合到自己担任的学科教学中去,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通过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最简单的方法,促进(推动)中小学主科教师自觉主动地把创新教育的内容整合到自己担任的学科教学中去,恐怕是最简单、适用最广泛的方法。
如果用吉尔福德发散思维能力测验(SOI)和托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且不说也遇到其他心理学家的批评,最主要的批评是创造性测量的效度证据不足。但是最显然的特点是吉尔福德发散思维能力测验和托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比用创造力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新概念和新的考核方式要复杂的多,更不容易比用创造力传统测量法的学校成绩新概念和新的考核方式让中小学主科教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