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没有时间阅读的小学生, 只会制造“短命高分”

80后90后群体现在很多都有了孩子,很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人,拼命地鸡娃,最后搞得孩子与自己两败俱伤。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心思,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龙成凤,然而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这些父母将面临一个现实,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原来很普通,很普通的另一个残酷的说法就是很平庸。

很多父母在孩子逐渐长大后会承认孩子平庸的现实,其实父母不知道这种平庸正是自己亲手造成的,和什么天赋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的天赋也不过是后天环境所培养起来的,在这里我可以列举几种常见的类型的父母。

第一种父母就是特别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每次孩子放学后自己亲自进行作业辅导,亲力亲为,而其结果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差,这些父母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事情,作业的本质是引导孩子本身独立思考,而不是将父母的观点强加到孩子的大脑里,很多父母都没搞清楚,聪明的大脑来自思考,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所以有些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成绩很好,而上了高中大学后成绩一落千丈,这主要原因是童年阶段就没有形成独立的思维有很大关系,正确的操作应该是什么都不管,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平时不要老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之上。

第二类父母就是很佛系,什么都不管,自己的孩子只要吃好喝好,身体健康就行。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固然要比前一种教育方式要先进那么一点,但是也很容易让孩子变得娇纵,在道德性格方面这类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很不明确,有的会很好,有的极差,天才大多数来源于这类家庭,而蠢材也是出于此类家庭。

教育子女在于以身作则,在于给他们从小就提供一个成才的环境,《道德经》里就曾给出过一句话: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很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那么就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们之上,否则也只是将他们打造成另一个自己,甚至连自己的水平都达不到。

三观的形成在教育中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对于大多数普通父母来说,想要教出一个跨阶级的子女,就不能将自己的三观灌输于他们脑中,而应当去找一位好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书本。

大多数优秀的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必然表现出一种特质,那就是喜欢读书,所以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起其读书的兴趣,而且此处读的书一定需要是经典书籍。这样可以引发孩子本身深思的书籍,在我们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经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读,在童年阶段我们有各种故事:《山海经》《伊素寓言》《格林童话》等等;在10岁以后可以读一些人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上了高中可以读一些理论逻辑较为深刻的书了《自然的哲学原理》《毛选》《诸子百家集注》《资治通鉴》等。

总之这些书籍本身是和我们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的知识相关的,准确来说在现有的各国教育模式下,所有年级的教科书内容是这些书籍的简化,提取了其中重要的部分 ,然而能够启迪人心的或许还在原著中 ,所以读原著能够加深学生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思考,也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宏大三观的人,读这些由人类文明巨星所著的书籍,读者自然能够受到这些人的影响 ,哪怕身在一个普通家庭,这样的孩子也必然是气宇非凡。

真正聪明的孩子,还具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善于观察,正如《童趣》里所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微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这种特质在我们小的时候都具有,孩童时期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不过在成长过程中被很多家长给扼杀了。

比如一些儿童在童年时期可以知道家里面的蚂蚁洞穴个数,还有不同蚂蚁的习性,然而这些在父母长辈看来似乎不是什么正经活动,没事拿放大镜和昆虫诱饵去逗蚂蚁,这是调皮的行为,这至少是被很多家长所否认的。只能说我们并不缺少聪明的种子,而是缺少聪明的园丁,不论富裕贫穷与否 。

没有时间阅读的小学生,只会制造“短命高分”

对小学生来说,为什么海量阅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