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原创,侵权必究。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就要来了。
虽然疫情尚未消退,古城西安也深受其扰,但是中小学生在寒假期间的“补课”苗头,还是引起了教育部门的警惕。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精神,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系统总结2021年工作成效及经验做法,通报各地工作进展,全面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部署期末和寒假期间有关工作任务。
回想一下,从“双减政策”从2021年7月24日正式发布以来,网络舆论可以说经历了好几波的“幸灾乐祸”。
起初大家觉得,整顿学科类补习班,家长能答应吗?可是当各大补习机构、教培企业相继宣告转型和停业以后,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双减”是对当前教培乱象的雷霆重击,绝对不是虚头巴脑的“做做样子”。
然后,到了10月底,许多面临经营困境的教培企业又开始“虚张声势”,发出“期中考试的成绩一公布,家长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离不开补习班”的荒谬论调。结果呢?考试照样考,学习照样学,短暂的成绩波动,并未影响到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正常生活,许多人逐渐开始发现和觉醒,原来以前那种为了让孩子增加几分就花费几万元报补习班的做法,根本就是揠苗助长!
接下来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
10月12日,精锐教育发布“致精锐学员及家长的一封信”称企业面临困境暂停营业;
10月20日,“猿辅导”宣布正式进军To B智能教育市场,将推出面向政府和学校的“飞象星球”。
11月13-15日,好未来(学而思)、新东方、高途三大教培巨头正式宣布,终止K9学科类辅导。
12月7日,一起教育正式宣布,将在12月31日停止其在中国的K12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
可想而知,在“双减政策”的压力下,连这些教培巨头都不得不停课、歇业和转型,更别说在各省市中小学校周围泛滥的那些学科类补习班了。
回顾2021年下半年,堪称是被资本裹挟的教培行业的“酷寒严冬”!
01 教培必须“凉”。
当然,教培行业“凉”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心就“热”了。
对于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来说,每年可以节省下数千到数万的培训班费用,将这些时间和资金用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上,不失为一件好事。
很多家长从新闻、网络和媒体上感知到中考和高考的竞争白热化,在众多教培机构花费巨资所渲染和促成的教育焦虑面前,就想当然地以为,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必须要考出好成绩。
至此,家长们不惜省吃俭用,花费巨资将孩子们送到重在“应试备考”的补习学校和“高考工厂”,以为让孩子除了吃饭睡觉都去读书,将头脑和身体里蕴藏的考试基因全都发挥出来,用考试成绩获得通往高等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通行证”,孩子的未来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这样的想法,不但和“双减政策”背道而驰,更是贻误教育的无稽之谈!
实际上,人生的乐趣在于闲情逸致,童年的快乐在于丰富多彩,而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离不开好玩有趣、充盈丰富的日常生活。
假如说,一个正常孩子在普通程度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下,他的学业成绩可以达到90分,那么身为家长,你是愿意每年花费数万元,牺牲和挤占掉孩子数百个小时的休息娱乐、修整身心的时间,给孩子增加数百个小时的背书做题、提高成绩的时间,让孩子增加10分;还是愿意让孩子适度学习、适度休息,让孩子在身心健康、心情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学习,增加5分呢?
我知道有些家长会搬出诸如“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的典故来试图驳倒我,但是在我看来,让孩子在一个适度宽松、尊重理解的氛围下学习,要远比把孩子送进流水线一般的“高考工厂”,要重要得多。
诚然,一些所谓“军事化”的复习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榨干中小学生脑子里的“学习基因”和“考试天赋”,但是你们想过没有:
为什么许多看似喜爱学习、擅长考试的“天才学霸”,在通过中考和高考的磨砺进入大学以后,都会变得任性放纵?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需要用十多年的时间来学习毕业后几乎用不到的知识,还以为会改变自身的前途和命运?
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勤学苦读十多年,就是为了从大学毕业,获得那一张含金量越来越低的学位证书?
显然,如果我们的学生和家长,从未思考过以上这3个问题,那你就很难从根本上透彻理解“双减政策”的切实含义,更遑论去引导孩子正确学习了。
02 “双减”的意义。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在《银河补习班》中的这句话,相信令每一个观影者都感到印象深刻,也有些热情澎湃。许多父母第一次发现,原来让孩子每天读书学习,是需要意义的,原来每个孩子明确目标地学习和漫无目的地学习,其效果和结果都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人生要有目标,生活需要意义,而学习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有些父母在对待中小学生的学习时,喜欢把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和贪玩厌学混淆在一起,这是不对的。
平心而论,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新鲜有趣,而不是从早到晚地抱着书本背课文、做习题。或许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时间是“有用”的,休息时间是“无用”的。但是从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在童年、少年和青春期阶段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
毕竟人和动物不同,不能只知道吃喝拉撒,忙完了往床上一躺,这样的人生显然是消极无味的。
而如果想让孩子拥有如此的认知感受,首先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豁达的环境,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体验和感受,那些在读书考试之外的生活。
没错,对于中国孩子和父母来说,中考和高考就像是悬停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父母会觉得,不管思享老师你说得多好听,我们的孩子总归是要参加高考,去上大学的,你和我说这些根本没有用!
可是,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是培养一个孩子考上985大学:
有的父母会牺牲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陪伴孩子和“氪金教育”上去;
有的父母会花费海量时间去督促、逼迫和指责孩子,不允许孩子有一丝偷懒和懈怠;
有的父母会把教育孩子学习的工作,托付给专注于应试教育的老师和机构。
不言而喻,所有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未来着想,也深信自己的做法可以帮孩子提高成绩,拥有美好前程。但是在这其间,我认为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孩子的想法、兴趣和快乐。
03 “双减”不能停。
“双减政策”,并不是为了打击补习班而生,而是为了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而行。
事实上,近十年以来在中小学生和家长群体中弥漫的“教育焦虑”,不是为了培养不出优秀、懂事和快乐的孩子而焦虑,而是因为众多教培资本每年花费数十亿资金,通过媒体广告和网络媒体,宣扬的一种焦虑和浮躁。
商业和资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当这些校外机构,发现了可以通过利用学生家长的焦虑,而最大限度地掏空“鸡娃父母”们的钱袋,这样的“学科培训”,显然就变了味,从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给予学霸同学超前教育的功能性机构,变成了一门“挟孩子以令父母”的生意!
“你要是不给孩子报补习班,我们就去培养你孩子的对手!”
当诸如此类“不顾廉耻”的宣传口号在网络上喧嚣尘上,校外教培机构的功能性作用,显然也已经不复存在。众多在近两年风起云涌的教培机构,无不打着“清北名师”、“免费试课”和“标准网课”的噱头。可是当家长们捧出了自己的血汗钱,对某套课程寄予厚望的时候,才会发现:
所谓“清北名师”,可能是刚毕业没有教师证的大学生,也可能是某个短视频演员;
所谓“免费试课”,要么是听一节课就要接无数通营销电话,要么“一环套一环”的营销骗局;
所谓“标准网课”,实际上就是一套课程全国播放,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费用,和教育质量无关。
所以说,教育部门在寒假来临之际,给某些意在“死灰复燃”的教培机构敲响警钟,实在是“及时之举”!
有太长的时间、有太多的年月,我们的孩子和家长,都深受教育焦虑之苦、饱受教培机构所扰,是时候给中小学生放个真正意义上的寒假,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家庭的温馨和春节的年味了!
教育孩子,远远不止学习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