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铿锵诺言。
如果说“两弹元勋”邓稼先宁死归国被代代传唱。
那么,公费出国留学的高华健因毕业后留在美国而被国人唾骂,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高华健,一个15岁便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神童,曾被广大媒体大肆宣扬报道,被崇拜、被吹捧、被国人寄予厚望。
然而,他也亲自用加入美国国籍举措,寒了对他怀有殷切希望之国人的心,也打了那些以他为榜样的莘莘学子的脸。
“一个忘国负国的人”,这就是2015年之前高华健留给国人的唯一印象。
可是,在2015年12月7日,这个所谓的“负国人”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多少人长吁短叹,一个“负国人”凭什么能进入广大中国研究员挣破脑袋都要进的中科院?
但若听了他背后的故事,就会知道“负国人”这个看似无比合理的称呼实际只是个谬称。
1978年,15岁的高华健便已经拥有许多令同龄人望而生畏的名头,天才、神童、必有大用……等等。
只不过天才也有面临选择时的困难和彷徨。
众所周知,1978年也是中国恢复高考第一次录取的那年。小小少年纠结着自己是否要把握住这个时机,直接一举考入大学。
然而,被捧得越高的人摔下来也会更疼。如果失败,等待他的或许是毫不留情的一片奚落。
高华健一向知道自己比周围的孩子更厉害。在同龄人仍安坐在学堂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式时,他已经在攻克大学难度的数学题。
可是与那些已等待高考三年五载的人相比呢?高华健不敢有百分百的胜算,但他却有百分百的魄力。
毅然决然参加考试后,他竟真的在一众成年人的“厮杀”中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系。
在那个年代,这简直是一桩奇闻。于是,媒体的报道、周围人的夸赞此起彼伏,俨然将他捧成了万里挑一的人才。
极为不易的是,被扣稳“天才”帽子的高华健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荒废学业,而是仍旧勤学苦读,不断精进自己。
否则世间就无“三国五院”高华健,而是另一起伤仲永事件了。
在西安交大的日子,高华健常常奔赴着清晨和日落,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出生工薪阶级的高华健深知,唯有学习和努力才能帮助他实现梦想,改变现状。
很多人以为,他能在小小年纪获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父母的教导。
实际上,高华健的父母并没有多深厚的学识,也没有多么优越的工作,相反,他们普普通通,为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已是极致。
从小到大,高华健都异常自觉自律,且对周遭的事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喜欢观察和思考。
这样的习惯延续到了他的大学时期。也正因为聪明、自律且勤奋,高华健的大学老师极为看重这位得意门生。
可以说,他在西安交大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获得了很多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时,只要愿意,他便能得到一份极好的工作,从此拥有一个稳定有保障的未来。
因为那时国内的大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国家分配的稳定工作。高华健如此闪亮耀眼,一份高工资又稳定的工作简直是唾手可得。
然而,成功的路上是遍布荆棘的,一条坦途怎会通往那深埋心底的遥远梦想?
高华健心愿中,自己的未来是研究,是创造,是发明,是为人类做先锋。
而他当时于西安交大所在的工程力学系虽然已代表国内该方向的顶尖水平,但由于国内基数低却始终落后国际水平一大截。
如果就以当下半吊子的水平离开学校,他的目标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对于15岁就拥有参加高考魄力的他来说,将眼前这份明亮又平坦的未来放弃掉似乎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选择。
事实上,上天的确总是眷顾那些优秀又刻苦的人。很快,他便成功申请上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
向来不吝啬投资人才的祖国自然而然为他提供了一笔充足的留学费用。
拿着这笔公费,高华健飞向了那个被所有学子仰望的立于各大院校巅峰的哈佛。
哈佛不愧为世界顶尖名校,这里拥有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华健来到这儿,就如渴望水的鱼儿来到了深海。
求知若渴是他,拼命无休也是他,在哈佛的这些年,高华健诠释了什么叫做用生命来学习。
这样的奋斗放在常人身上都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还是一个在艰难的年代15岁便考入大学的天才。
于是,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又激动人心。
年仅25岁,高华健便接连获得哈佛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还发表了数篇含金量极高的论文,可谓是名动整个学术圈。
这般人物放眼世界也是少有的。
然而,25岁的他却再次面临15岁时的纠结和彷徨。如今,已在全球最高学府读得最高学历,是不是该回国报效祖国了?
实际上,如此耀眼的人才早已引起国内学术圈的注意。国人都希望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能回国挑起担子成就伟业。
同年,中国科学院、德国斯图加特金属研究所和美斯坦福大学都向他发出了邀请。
国人翘首以盼,按理来说,任何一位心怀祖国的人都不可能拒绝这份热情。
而高华健,这个自小就果敢有主意的人却有自己的打算。
中国当时在工程力学方面发展得并不好,缺乏必要的研究环境,更缺少足够撑起一片天的人才。
此外,理论研究在国内远远不如实用型科研受重视,既没有充足的资金也没有匹配的设备,回国几乎等于停滞研究。
他一个人回去,以一己之力实在难以改变现状。一个人的力量就如杯水车薪,回国也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
与其在学了点理论知识的当下就回国,还不如留在美国,利用美国的资源把工程力学的整体应用和实践完全深入吸收。
高华健在毕业那年的9月,选择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一个人基于自己衡量的利弊做出选择本没有错,然而他是天才高华健,是被赋予深切期盼的人。
这一选择引起国内众多人的愤恨和痛斥,这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竟然要成为美国人,竟然完全不顾国家对他的需要而背弃祖国。
这与“负国有什么区别”。从此“冷血无情”和“负国人”两词便代替“神童”二字成为了高华健在国内的代名词。
然而,对于高华健自己来说,既然已经做出选择,后悔便是毫无必要的,只有用努力成就选择的最优化。
于是,他将所有的骂名屏蔽掉,只专心自己的研究事业。
高华健的研究领域是固体的宏微观形变和破坏行为。他需要对固体材料做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可能探索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在实验室辛勤的每一个日夜并不一定能收获理想的数据,但是高华健是坚韧的,他没有因坐不住眼前的冷板凳而放弃。
自然,能从一个普普通通家庭走向被三国争抢的万众瞩目之稀罕人才,高华健一向锲而不舍,钻研的冷板凳可以说是从小坐到大。
终于,在一次次的反复模拟后,他发现了超音速裂纹扩展。按传统说法,裂纹的扩展速度根本不可能超音速。
对于一些普通的学者,挑战权威已是困难,即便选择相信自己,若多年没有成果也大可能会陷入怀疑而放弃。
然而 ,高华健没有盲从传统的力学理论,并始终投入不懈的努力,因此他开掘出裂纹扩展的最前沿理论,享受到无上的荣誉。
2006年,他成为美国布朗大学终身教授。终身教授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一项对其研究能力表示永久承认和信任的嘉奖。
可这并不是高华健的终点,而是他的起点。
除却超音速和超弹性动态断裂力学,高华健还建立了纳米生物结构的力学理论体系,以及基于微观机制上的应变梯度理论。
这其中任何一项成果都可以让科研履历大放异彩,而高华健凭借自己的天才和努力将其同时斩获。
与首创性成果相对应的便是一项接一项的荣誉,这位曾经的中国人成为国际学术圈炙手可热的明星。
在2012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上,高华健获得Rodney Hill固体力学奖。
这个奖项就是工程力学领域里的诺贝尔奖,是四年仅授予一人的力学界世界最高荣誉。然而高华健当选,众人心服口服。
可以说,高华健真正做到了将少年成名延续到年长卓越。
和从前一样,荣誉加身并没有让他忘乎所以,鲜花和掌声并没有磨灭他奋斗向前的意志,少时的目标一直深埋心底。
也许这正是他一直以来能够成功的秘诀,内心对科研拥有着如火一般的热情从而能够不断攀越高峰。
2015年,他先后获得美国工程科学协会的最高奖William Prager奖,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材料类最高奖Nadai奖。
继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在2019年4月,高华健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令所有同僚大感震惊。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是美国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地位崇高,高华健身为华人竟在已成为两院士后成功当选该院院士。
这简直不可思议,完全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武侠小说。
主角来到异国他乡杀魔斩怪、拼命修炼,最后以绝对的实力打脸各个瞧不起自己的人。
然而,他的步伐绝不仅仅止于美国。就如曾经给他的授奖词所说“他的研究成果奠定并拓展了现代力学研究的前沿”。
高华健的成就是基于全人类的,他的成果拔高了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整体水平。
因此,除美国外,高华健跨越国籍被中国和德国顶尖科研院纳为院士,成就“三国五院”的奇迹。
然而,将他列为中科院院士这一决定却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纵观高华健前半生,无论他多么优秀,为人类作出多少贡献,始终有一个污点无法抹去,也无法被他的同胞原谅。
那就是选择脱离中国国籍留在美国。
人人都说,他都不是中国人了,那么他的优秀也与祖国无关,他的成果都是在为美国做贡献,是在为美国远超中国添砖加瓦。
如果说高华健的成绩织就了一张华美的毯子,那么背弃祖国就是爬满这张毯子的虱子,肮脏至极。
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人们总是执着于表象,无法窥视深藏在表面之下的本质和事实。
其实,这些年来,高华健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一点儿没少。如果他当年选择归国,未必能为祖国做到如今这般。
每一个国家都更偏向自己的国民,美国当然也不外如是。
许多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学子选择去美留学后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资源去磨练自己,不仅如此,被抱团排挤也是免不了要经历的。
高华健在美一路求学,深知其中的心酸。他在美国几个顶级学府任教期间,多次为中国留学生争取机会。
最为重要的是,他以教授一职招收大量中国留学生于自己门下,将自己在美所学毫不藏私地倾囊相授,这是美国教授难以做到的。
在他的教导下,已有20多名世界顶级学府的博士归国。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都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其中有七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有两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这些都是国内极高的荣誉。
著名航天人物王翔就曾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跟着高华健学习。
王翔回国后加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全力参与国内的空间技术研究,率先实现卫星对接技术,成为我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可以说,举国欢庆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正是在王翔的奉献下才有如此成功。
而学生的成就又如何能离开老师的教授?
如果还有人要梗着脖子说高华健未回国的“错误”无法用其学生来弥补,那么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的事实将彻底洗脱他的“罪名”。
高华健身负佳名,各大国际期刊争相邀请。然而他却在2001年选择任职中国力学学报主编,以自身名誉全力推动该报走向国际化。
这就为中国力学打开了国际知名度,因此也间接提升了国内力学领域的研究条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曲线救国吗?
不止于此,连“未归国”三字都可以算是一顶扣错的帽子。
遑论高华健以美国倾注的资源所做的研究是由全人类共享的,科学并无国界之分,更何况是理论型研究。
他所发表的学术论文300余篇,ISI引用了18600余次,为中国国内学者引用5500余次。
文章成果的下载和引用并没有设国界线,国内学者同样可以学习他的成果。
就光说他每年都会回国工作至少两个月,与国内高校和学者开启学术交流合作以及进行一些教学工作,这难道还不算回国做贡献吗?
于美国研究学习的多年间,高华健就时常与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令人啧啧称奇的数据便是,他与国内学者合作撰写的论文占据他个人成果的三分之一。
一个国际学术巨星何苦要和国内不甚出名的学者合作呢?其中提携帮助之意早已溢于言表。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高华健为国之心用心良苦吗?
纵观高华健的整个学术历程,从他15岁入西安交大到赴美留学,再到留美做科研,一路掌声不断,批判也不断。
但是冷静自持、自律刻苦的品质使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科研功,最终他成功了,也实现了年少的梦想。
是果敢、勇气和主见让他走出了这条璀璨之路,也正是这些让他决定留美因而备受国人批评。
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高华健早已做出人生选择,然而是是非非却纷繁不停,是对是错便自留人去评判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