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与“敬事”,上岸“成公”的不二法门
公考,一次毕业生“大洗牌”。
在校期间,无论你多勤奋、多刻苦也不会多加1分,反之,公考也不溯及你过往有多慵懒、多颓废,只要你符合硬性条件,就不会将你拒之报考岗位之外。同时,非专业测试倾向得以让所有人“从零起步”...
一视同仁,跑马竞赛。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流学子“反杀”一流学霸成为可能,并且时常发生。
这是学霸的“危”,更是学渣的“机”。
学霸们的学习惯性与学识功底要优于学渣,客观上讲起点要高过学渣,但绝大多数公考科目与知识点是需要重新学习的,并且同体制内一样,公考也是“论资排辈”的,公考“老将”始终是应届学霸绕不开的“天敌”。而这时,公考真正的“应试”内容:“逆商”就浮出水面了。
我见过很多学霸,“底子”很好,初次考试(甚至裸考)分数就相当高,但无奈岗位不只限定应届毕业生,被公考“老油条”斩落马下。经过后期学习,分数虽有提升,但空间越来越小,提分越来越难,加之竞争门槛逐年提升,再偶遇几次“差之毫厘”的惜败,自此一蹶不振,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和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长此以往,遂放弃公考,转投他行。
我也见过不少学渣,大学时期荒废课业、纵情享乐,毕业后惨遭“无情社会毒打”,迫于现实,痛定思痛,主动寻求“改造”。多年在职备考,常年卧薪尝胆,最终一举成“公”。
总结提炼这些成“公”学渣的共性特点表现在:他们的起点很低,起初考试常排名倒数,但换个角度看,也算是“提升空间大”。他们往往能较为容易进入学习见效的“良性循环”,但当他们分数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也面临与学霸同样的困境:成绩止步不前、提升难度大,学习强度跟不上将面临“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学渣间内部分野自此出现,有人另谋高就,有人矢志不渝,“自古华山一条路”,终熬出头。究根问底,只是因为学渣学习时间长,“沉没成本”比学霸高吗?
实际上并不是,二者“敬事”与“逆商”的差距是造成最终分数分野的原因。
“敬事”,笼而统之讲来,意为对你所从事的事情心存敬畏,拆分到公考微观层面则体现在:雕琢每一个细节。上岸的“学渣”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会仔细复盘每一次考试、尝试各种做题顺序、有空就利用碎片化到分钟的时间刷题,甚至当知识和技巧层面很难再进一步的时候,潜心练字;在考前背好准考证号,只为在临场省出三五秒钟;像参加体育比赛一样,在考前一周就调整睡眠节律,在考前三天就调理饮食,在考前一天备好三套文具和准考证,磨好5根鸭嘴型涂卡笔,在考前一晚喝牛奶助眠,在考前1小时喝葡萄糖“助考”等等...这些不一定都有用,但这些细节中昭示着一种态度,一种“武装到牙齿”的拼搏精神。
“逆商”,则是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公考之路与人生无异,没有人能纵身一跃成为一段传奇,你我都需要在点滴之中成长,逐渐摆脱曾经的无能与平庸。公考考点纷繁冗杂、细枝末节一抓一大把,加之竞争门槛逐年提升,想“毕其功于一役”华丽转身上岸、蜕变成“公”,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并不现实。唯有迎难而上,挤出每一分每一秒时间悉心研学,细扣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复盘总结汲取每一次经验教训,才有可能搏取一张通往面试考场的入场券。而面试环节更绝非坦途,准备时间愈加紧迫,叠加笔试分数影响,心态随之起伏波动。再之,由于掺杂了考官这一“人性化”主观变量与高压的考试环境和试题的不确定性,面试临场变数更大...
公考之路,一如人生...
如果你经过这般磨砺,成功上岸,那还好。不过,受限于竞争制度设计,大部分人是注定要失败的。此时,才是真正对“逆商”进行大考的时刻...面对一摊悉心搭建却崩塌在咫尺之遥的积木,你肝肠寸断却又欲哭无泪,你会绝望、悲伤,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而坚持你挺过去、站起来和走下去的根本就在于你是否具有足够“逆商”走完这一程。如果你有,无论你是否考上,无论时运如何不济,纵使造化如何弄人...都只能阻挡你成“公”,而不能阻挡你成功。
只要你在公考之路中习得“敬事”、练就“逆商”,无论日后你身处任何环境都能泰然处之,面对任何情境都会安之若素,面对任何变故都将宠辱不惊,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也必将有所作为。
下期预告:“后上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