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 建议制定人工智能新型教与学终端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全国两会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双减”成为代表委员们履职建言的高频词汇。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各地在加快推动“双减”落地的过程中,面临着“既要师生减负,也要提升教学质量;既要减少日常考试,也要评估教学成效;既要强化学校主体作用,也要兼顾教师负担压力”等一系列重要挑战。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教与学终端发展

当技术赋能教育,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牵引力量。2021年7月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教学应用,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据多鲸教育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增速迅猛,以学习机为例,2020 年来自热门电商渠道的销售额达数十亿元,规模上升 40%。随着双减政策落实、传统培训需求的转入,预计 2024 年市场规模可达近千亿元。

“新学期还没开学,家长群里已经开始研究学习机了。”一位北京小学生妈妈对记者说,孩子急需一台教口语的学习机,她翻看各种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感觉种类不少,功能更是繁多,更新迭代的速度飞快。“有的产品更新间隔比孩子的学期还短,机器从1.0版本‘嗖’地一下就升级到2.0了”。

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创新,为赋能新型教与学终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据刘庆峰介绍,主要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OCR(一般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对学生手写作答的中英文和理科公式识别,拓展学情数据采集宽度,减轻教师日常批改负担。

二是结合机器阅读理解技术提升学情数据分析深度,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精准分析。三是通过识别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构建系统性全学科知识图谱学习闭环,为学生给出动态学习路径规划,推荐个性化学习方案。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封装的新型教与学终端是日常助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师生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可以把教学从依赖主观教学经验转向依据客观教学数据的精准教学,让日常课堂教学联通课内外,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刘庆峰说。

近期,不少省市联合科大讯飞探讨如何通过新型教与学终端与日常教育教学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教育”发展新范式,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安徽蚌埠、青岛西海岸新区、武汉经开区、昆明五华区等全国20多个地市、区县,在全域统筹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中均使用新型教与学终端,在“师生减负、因材施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刘庆峰说:“2021年蚌埠市3000名教师使用数据显示,基于新型教与学终端辅助日均作业批改时长由76.935分钟降至24.714分钟,累积帮助作业批改负担减少89%,作业讲评针对性提升35.95%,学情掌握全面性提升24.06%,资源收集便捷性提升39.69%。”

他介绍,从学生使用数据来看,双减政策发布后,新型教与学终端周使用时长同比增长近70%,答题量同比提升53%,进一步帮助学生降低49%的低效重复练习,使学生有时间参加体育、艺术、劳动等五育课程。“这也利于学生减少焦虑情绪,培养创造力。”刘庆峰说。

建议制定人工智能新型教与学终端标准

刘庆峰认为,当前新型教与学终端对落实“双减”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国家新基建重点推荐和支持的方向,但是《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目录》未将其纳入采购范围,导致广大需要使用的区域存在资金申报困难。

在他看来,各地遴选新型教与学终端缺乏统一标准,如果使用核心技术不达标的终端,对学生学习容易产生误导,也会对信息安全、视力保护等带来潜在风险。

对此,刘庆峰建议,教育部牵头加强新型教与学终端在学校一线的工作指导和推广普及。

一、建议教育部、工信部联合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终端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并确定检验检测方法。建立新型学习终端进校审核备案制度,遴选技术领先、绿色健康、安全可控的学习终端进入校园。加强应用管理,统筹做好教育教学安排,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护学生视力健康。

二、建议教育部在《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目录》中进行明确列支,确保各地推进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有明确资金保障。同时,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将新型教与学终端建设纳入支持范围。

三、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各方主体参与教育新基建”的要求,建议教育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财政、家、校多元资金投入,加速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同时,在全国各地利用社会资源投入,推动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的优秀做法进行案例总结,面向全国宣传和引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